商城縣農業局 胡敬東 江慶紅 陶叢旺 彭幫佳 胡名鳳
加快種植業結構調整步伐助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商城縣農業局 胡敬東 江慶紅 陶叢旺 彭幫佳 胡名鳳
近年來,圍繞農業部提出的“提質增效轉方式,穩糧增收可持續”的工作主線,商城縣結合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區位優勢和市場條件,突出“穩產能、調結構、轉方式”的主攻方向,加大區域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推廣,加強穩產增產、抗災減災和農業機械化關鍵技術的集成應用,加快轉變種植業發展方式,促進種植業結構調整,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按照“調優、調綠、調新、調大”的農業種植業結構調整思路,商城縣不斷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
水稻是商城縣優勢作物,也是主要糧食作物,全年種植面積3.33萬hm2,總產量維持在3億kg以上。為調優調順水稻的種植結構,我們在實施“秈改粳”的基礎上,大力推廣輕簡高產種植技術,連續開展再生稻的試驗示范和推廣工作。2014年試種2.67hm2,2015年試種200hm2,2016年試種面積擴大到566.67hm2,2017年全縣再生稻種植面積達到1600hm2。再生季產量也由每667m2產量150kg增加到每667m2產量350kg,再生稻雙季產量接近噸糧田水平。大量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通過種植再生稻實現了增產增效。以再生稻每667m2產量250kg計算,若全縣再生稻面積發展到2萬hm2,僅此一項,全縣可增產糧食0.75億kg。
為提高種植效益,商城縣依托各類生產經營主體,因地制宜發展茶葉、油茶、脫毒紅薯等。目前全縣茶葉面積發展到1.35萬hm2,開采面積1.2萬hm2,全年干茶總產量380萬kg,綜合產值達4.6億元;油茶面積發展到1.4萬hm2,掛果面積有0.87萬hm2,每年的茶油產量在160萬kg,產值超過1億元;各類中藥材面積發展到333.33hm2,種植效益不斷提升;脫毒紅薯發展到300hm2,每667m2均增收2000元。特色種植業發展為商城縣實施精準脫貧工作作出了重要貢獻。
截至2017年8月,全縣已組建各類農業新型經營主體2388家,其中農民專業合作社1156家(國家級示范社6家,省級示范社3家,市級示范社39家,縣級示范社41家),種糧大戶942家,家庭農場260家,其中省級示范家庭農場2家,市級示范家庭農場6家,縣級示范家庭農場10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0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7家,市級龍頭企業23家;認證新型職業農民259人。建立各類產業農業生產示范基地30處,積極做好農村實用人才培養工作,目前已培訓種植業實用人才335人。
商城縣自2012年開始規劃建設高標準糧田以來,在省、市相關部門的精心指導和大力支持下,按照項目區農業生產的客觀要求,堅持走合理開發的道路,科學編制規劃。采取水利、農業、林業、科技等綜合措施,加快中低產田土改造,因地制宜開展田網、渠網、路網建設,以田型調整為重點,渠系建設為補充,完善田間生產道路建設,建成“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網、路相通、溝相連、土壤肥、無污染、產量高”的高標準農田,努力實現“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節水高效”的建設目標。根據調查摸底情況顯示:截至目前,全縣已完成高標準糧田建設面積1.434萬hm2。
根據區域內的資源和發展基礎,商城縣人民政府制定了《關于推進商城縣生態原產地產品保護示范區建設的實施意見》,建立完善“培育品牌、發展品牌、宣傳品牌”的工作機制,積極推進“三品一標”(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認證和“國家級生態原產地產品保護示范區”“國家級出口高山茶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創建工作。因勢利導,大力發展和扶持特色農業產業,特色農產品規模效應明顯,優質稻米、茶葉、油茶、紫云英、食用菌、商桔梗、商天麻、商茯苓、天香菜等特色農業產業均有長足的發展。“三品一標”認證工作也取得顯著成效,截至目前,全縣共認證有機食品5種,綠色食品3種,無公害農產品5種,商茯苓、商天麻、商桔梗、商油茶、天香菜等10種農產品通過國家原產地標記注冊。
由于商城縣地處大別山區,部分鄉鎮基礎設施條件差,各類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基礎薄弱,曬場、烘干設備等基礎設施配套不完善,要素配置不合理,資源環境壓力大,農民收入持續增長乏力等問題仍很突出。種植業比較效益低,“一方水土,養育不了一方人”,一些青壯年勞動力大量流入城市務工經商,在家務農者多為老叟和婦女,一些地方耕地存在直接撂荒和隱形撂荒現象,“老人農業”難以為繼。由于種植業用工成本高、效益低,種植業逐步拋棄了傳統的精耕細作的習慣,被動選擇了“化學農業”作為替代,產生了一系列問題?!罢l來種田?”“怎樣種田?”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受主觀或客觀等諸多因素的制約,種植業生產還處于產業鏈的末端,總體上市場意識、競爭意識、發展意識不強,仍然停留在自產自銷的經營狀態。目前,商城縣種植業中以水稻、小麥、茶、中藥材、林果為主,雖初具規模,但種植效益不高,一些企業、生產經營主體生產經營存在困難,發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結構性矛盾,產業引領作用不夠強,自主發展和成果轉化能力有待提升,知識水平和配套設施還不完善,導致種植業產業發展緩慢。
截至目前,商城縣已有10個農產品獲得了國家生態原產地產品保護認證,但是至今沒有在市場上打出一個響亮的品牌,產品知名度不高。同時種植業主要以千家萬戶分散經營為主,經營單位小,產業化程度低,在規模實力、經營素質、資本運作以及對風險承擔等方面處于劣勢。分類、分散、包裝、加工等商品化處理工作簡單落后,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低,沒有完全發揮出特色農產品的質量優勢。同時缺乏龍頭企業的引領帶動作用,特色產業發展鏈條不完善,特色產業優勢沒有突顯,銷售渠道單一,沒有形成競爭力強的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服務體系。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仍處于初級階段,種植業、加工業、服務業融合度不高。有些產業雖形成了一定的規模,但由于沒有配套的加工企業消化,只能出售原材料,形不成產業鏈,產業鏈的生產、加工、銷售等內部環節之間斷檔。龍頭企業規模偏小,中介服務組織薄弱,不能有效吞吐當地的產品資源,對種植業帶動不強,產銷矛盾比較突出。農產品的價值鏈、功能鏈開發不夠,尤其和商城的旅游業結合度不夠,資源優勢沒有很好地轉化為商品優勢。
實施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建設工程,強力推動中低產田改造。落實糧食安全縣長責任制,完善目標管理考核辦法。嚴守耕地紅線,保護優化糧食產能,大力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不斷加強各類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曬場、烘干設備等基礎設施建設,扎實推廣高產栽培技術,穩步推進糧食綠色高產高效創建,繼續擴大再生稻種植面積。通過優化品種、集成技術、提高單產、改善品質,切實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加強頂層設計,制定好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強化信息引導,搞好指導服務,構建上下聯動、協同推進的工作機制。緊緊依靠科技支撐,調整優化中藥材、茶的區域布局和品種結構,以品種調新、質量調高、結構調優、產業調強、鏈條調長為重點,尋求中藥材、茶、稻漁產業新的發展,全面提升中藥材、茶產業的質量和效益。在鞏固目前中藥材、茶產業成效的基礎上,逐步向優勢領域延伸,加大林下瓜果生產的技術推廣力度。拓展農業的多功能性,按照農業與旅游業相互融合的原則,建設休閑農業示范觀光帶。在現有生產及產品優勢的基礎上,通過調整產品布局,確立主導產品,引導群眾規?;l展、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市場化運作,盡快形成有特色的區域經濟。結合農業項目的實施,解決好農業產業示范園、再生稻生產示范基地等區域基礎設施配套的問題,為重點產業區提供良好的基礎保障。
建立種植業全產業鏈的研究、交流平臺。從縣級層面引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與商城縣結對子,設立種植業研究、試驗、示范專項資金,鼓勵支持農業產業創新,打造出具有縣域特色的品牌農業。按照現代市場對農特產品“優質、營養、安全、特色”的需求,加快推進優良品種的升級換代。充分發揮商城縣10個獲得國家生態原產地保護認證的農產品品牌效應,提高商城縣農產品的市場占有份額。特別要在精品包裝上下功夫,使商城縣農產品能夠貼標上市,并做好品牌的廣告宣傳,扶持農產品電商企業做大做強,推動產業的持續快速發展。
堅持政策扶持、示范帶動、以點帶面的策略,破解產業融合“誰來驅動”“誰來帶動”的難題。培育一批會學習、善管理、懂技術的新型職業農民帶頭人,全面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實現種植業提質增產增效,增加農民收入。引入大型涉農企業(集團)與商城縣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并出臺企業幫扶發展產業的優惠政策,因地制宜,整建制推動種植業發展。積極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拓寬融資渠道,培育主導產業,激發產業發展活力,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以農業資源承載力和環境容量為基礎,按照“一村一品”“一鄉一業”思路,因地制宜推進種植業結構調整,促進資源永續利用、生產生態協調發展。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減少勞力投入和農藥、化肥以及水資源的投入,緊緊抓住種植業結構調整的這個“牛鼻子”,調整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使農產品供給在數量上更充足、品種和質量上更契合消費者需求,使農業資源利用方式更有效、生態環境更友好,使農業的質量效益穩步提升,競爭力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