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城市農業局農經總站 王書會
項城市農業生產經營策略初探
項城市農業局農經總站 王書會
項城市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市,雖然在農業生產經營方式上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先進的做法,但畢竟覆蓋面不大,農民人均收入增長有限,根本原因是大部分地方農業經營方式落后、農業生產技術落后,高耗低效、粗放經營導致農產品缺乏競爭力,優質農產品少。農業生產經營如何發展,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隨著農村生產力的發展、農業科技的進步,家庭承包經營模式面臨小生產同大市場的不適應、小生產同大機械的不適應、小生產同現代化農業的不適應,嚴重阻礙了農業的進一步發展。同時,農民外出經商務工的越來越多,如何提高農產品的效益呢?一是要將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改革和現代農業發展相結合,依法采取轉包、出租、合作、入股、托管等多樣化的方式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集中,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二是采取有力措施,培育扶持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康規范發展,形成專業化、規?;?、機械化、集約化和服務的社會化的農業經營方式。三是制定現代農業園區新的發展規劃,把現代農業園區列入永久性農田保護區,發揮各個園區的精品生產與加工、示范展示、龍頭帶動、休閑觀光等方面的功能,園區一方面要體現農業設施的先進性,另一方面還要體現農業高新科技成果應用在生產上的高效性。
項城市經濟發展緩慢,受財政投入不足的影響,農業科學技術研究和技術推廣弱化,糧食生產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和農業結構調整等推廣速度較慢,糧食生產能力提高不快。要發展農業經濟,提高農業產出率,就必須要走科教興農的路線,要依靠農業技術的推廣和提升,農業機械化的運用和推行來促進農業發展,要利用農業技術推廣機構,以及各類農業教學、科研等單位的作用,加大經費投入,組織農業科技人員深入農業生產第一線,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提高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還要從培養教育的角度出發,加大對農業專業人才的培養教育力度,使他們能夠適應農業現代化、機械化的作業模式,逐步提高農業從業者的科技文化素質與生產技能。
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不大,產業鏈條短,農產品附加值不高,有些產業還沒有龍頭企業帶動。工業反哺農業和帶動產業發展的能力弱,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不緊密,多數合作社運作不規范,對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牽引作用發揮不充分。要想改變現狀,就應該引導一產、發展二產、壯大三產。一是集聚土地、技術、資金、人才等生產要素,重點培育壯大既有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又有市場潛力與發展前景的糧、油、果蔬等主導產業,重在提高產品品質上下功夫,引導農民種植優質強筋小麥及優質花生、芝麻、大豆,逐漸減少玉米種植面積,陸地蔬菜采用高效套種種植模式,果蔬業要在發展設施果蔬、放心果蔬等方面下功夫。二是發展農產品加工企業,通過參股、聯合等方式多引進中國知名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當地蓮花健康、荷花面粉、三利食品等農產品加工領軍企業,建設農產品綜合加工基地,鼓勵加工企業探索提高本地農產品加工利用率的途徑和方法,出臺優惠政策,培育20家以上輻射面廣、帶動力強、規模大、效益好的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三是壯大農民合作社為主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為農戶、家庭農場等提供產前、產中和產后各環節的專業化、市場化服務,破解了“如何種地”的問題,彌補公益性農業社會化服務存在的不足,讓農戶輕輕松松種田。發展訂單銷售、農超對接、微信和淘寶網上營銷等現代市場業態,發揮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社會化服務組織的市場營銷作用。發揮當地優勢,將休閑農業、農產品采摘、景觀農業等納入農業發展規劃,做大做強鄉野風情農業項目。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大量農村人口尤其是青壯年勞力不斷“外流”,現有的農民培訓離職業農民的素質要求還有差距,導致農民接受培訓指導少,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要加大職業農民培育的力度,拓寬培養渠道,開展多形式、經常性的職業教育培訓,完善農業職業培訓體系和綠色證書制度,完善扶持政策,廣泛開展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和合作社帶頭人等培訓。建立開放的人才流動機制,吸引和支持高素質人才務農創業,全面造就新型農業農村人才,順應現代農業科技發展的大趨勢。
近年來,項城市先后出臺政策文件倡導和扶持農產品品牌建設,但是生產者品牌意識不強甚至沒有品牌意識,所以產品價格低、利潤少甚至滯銷。要提升農產品的質量先以實施無公害計劃為抓手,加快建設無公害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示范區,提高農產品經營組織化程度,帶動農戶按照標準化、無害化要求進行生產加工和銷售,同時加強包裝標識管理,建立產品標識使用制度。只有在國標監督下生產的農產品才能讓銷售商放心去賣,讓老百姓放心去吃。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極注冊農產品商標,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機、綠色和無公害農產品品牌建設扶持力度,鼓勵參加農產品展銷、洽談活動,增強項城市品牌農產品在省內外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