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市農業局 劉民乾
周口市農業科技創新與科技成果轉化顯成效
周口市農業局 劉民乾
近年來,周口市按照河南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大力實施科教興農戰略,緊緊圍繞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總體目標,牢牢抓住農業科技創新這個關鍵,對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運用進行了有益探索,提高了科技的到位率、貢獻率,建立了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運用新機制?!笆濉逼陂g,全市獲得市級以上農業科技成果獎200多項;培訓農村技能型人才21萬人,培育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主、合作社帶頭人等新型職業農民2萬人;推廣小麥、玉米、棉花、大豆等主導品種50多個,良種入戶率達99%;集成、推廣、應用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水肥一體化技術、秸稈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20多項先進配套技術成果,為糧食豐產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技術支撐,實現了糧食生產的歷史性突破。
農業科技教育體系是實現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基礎,經過多年的創新與探索、完善和發展,周口市已搭建成上下貫通、左右相連的農民科技教育體系。近兩年來,特別是“一三五五”(每個首席專家對接1個農業產業集群,每個崗位專家服務3個鄉鎮農技推廣區域站,每個綜合試驗站和鄉鎮農技推廣區域站分別精準服務5個不同類型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工作體系創新,形成了技術體系(創新體系、推廣體系、應用體系)與行業體系(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緊密聯系、立體發展、良性循環的服務網絡,即專家—技術員—科技示范戶(新型經營主體)—輻射帶動農戶“四位一體”的推廣模式,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帶來了新的生機和活力。截至目前,周口市有各類農業科技教育培訓機構56所,技術推廣241個,鄉鎮區域站91個,村級綜合技術服務點10640個。特別是通過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項目的實施,全市選聘農業專家102名,成立科技包村專家組10個;聘用農業技術指導員870名,遴選科技示范戶8700萬戶,輻射帶動17.4萬農戶,至上而下形成了以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創新體系)為引領支撐,以鄉鎮(區域)農技推廣站為服務平臺,以農業產業化集群為孵化基地,以新型職業農民為示范載體(推廣體系)的農業科技成果快速轉化通道。
近年來,周口市通過國審和省審的品種有60多個,先后培育周麥、泛麥系列品種40個,形成了培育一批、開發一批、推廣一批、儲備一批的品種選育格局。
近幾年,全市先后引進、示范推廣了50多個高產優質糧食作物品種,糧食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9%,其中小麥良種覆蓋率達100%,優良品種的更新換代步伐進一步加快。主導品種由以前的4~5年1代,縮短為2~3年更換1代,為糧食的持續增產增收打下良好基礎。
全市通過農機農藝融合技術研發、節本增效技術研發,特別是通過扶持壯大種子企業、良繁基地,加強應對重大自然災害的防控技術應用,加強良種基地繁育技術的創新,擴大了新技術的引進。全市形成了以地神種業、天存種業、金源種業為龍頭,以20多個原(良)種場為基地,以300多個種子繁育專業村為補充的農業科技成果供需循環體系。以小麥、雜交棉、大豆為主的良種繁育面積每年穩定在5.33萬hm2,年產良種2.5億kg,使周口市成為黃淮流域最大的種子繁育基地,實現了種子生產專業化、布局區域化、技術標準化,形成了技術創新促進成果供給、成果運用反哺技術創新的良性循環軌道。
周口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市和糧食生產大市,周口市委、市政府對農業科技教育高度重視,將“依靠科技,主攻單產”作為抓好糧食生產的指導思想,明確目標、明確任務、明確責任、強力推進,建立健全了各級糧食生產聯席會議和專家技術指導等制度。
按照《河南省萬名科技人員包萬村行動計劃》要求,從2009年開始,周口市連續9年組織開展“千名農業科技人員包千村,萬名示范戶大培訓”活動。2016年全市選派90名市級技術骨干和910名縣鄉農業科技人員,分別深入4006個行政村,以小麥、玉米大宗糧食作物為主,以100多個高產創建示范方為基地,以科技示范戶、輻射帶動戶為基本隊伍,以“農家課堂”“田間課堂”“專家課堂”為培訓形式,以“手把手、面對面”為教學方法,對科技示范戶進行了大規模培訓,每年培訓種糧農民20萬人。通過科技示范戶培訓和輻射農戶的帶動作用,逐步形成了以種植業為依托,以科技村為示范點,以示范戶為紐帶,以普通農戶為輻射面,上下聯動、點面結合、立體發展的農村實用人才培訓新格局,達到培訓一戶、輻射一片、帶動全村的效果。
目前,全市在做好“農業科技書屋,科技咨詢服務大廳,農業科技之窗,田間課堂,科技服務直通車”等傳統服務模式的基礎上,為最大限度地發揮現代通訊優勢,我們以手機為傳播媒介,以互聯網技術為信息平臺,以農技人員和示范戶為基本隊伍,不斷創新服務手段,相繼建立了“中國農技推廣APP、12316咨詢熱線、網絡科技書屋、農家課堂、短信”等服務平臺,農戶可以直接通過云平臺服務,進行視頻點播、咨詢、發布,以及撥打專家熱線與農業專家免費進行技術交流;農技推廣部門根據農時,不間斷發布政策、市場、技術、病蟲害預測預報等信息,及時傳播到科技示范戶和農民家中,指導農業生產,讓農民得到更及時、更便捷、更適用的技術服務,極大地促進了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快速應用推廣,有效地解決了農業技術推廣“最后一公里”和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道坎”的問題,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