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蠶業科學研究院 張英華
如何提高柞蠶雜交種的孵化率和產繭量
河南省蠶業科學研究院 張英華
柞蠶一代雜交種以生命力強、發育快齊、遺失蠶少、老熟齊、適應性廣、繭大、產量高等優良生產性能深受養蠶群眾的歡迎。但在大批量制種生產中,由于操作不當,往往會出現孵化率偏低的問題,嚴重影響了蠶農的蠶卵蠶產繭量和柞蠶制種場的經濟效益。現將制種期技術處理不當對柞蠶卵孵化率的影響,分析、總結如下:
選繭是提高蠶卵質量和蠶繭產量的重要環節,俗話說“好種出好苗”。因此,必須按照良種繁育制度所規定的標準,嚴格選留繭形端正、大小均勻、繭蛹沉重、顏色鮮凈、繭層厚勻、封口緊密的繭;蠶繭割開,蛹體表現飽滿油潤,體色鮮明,顱頂板(玉門)潔白透亮,腹部環節緊湊、搖動敏捷;血液呈固有色澤,黏稠度大,脂肪細膩,蛹胃附近的脂肪無黑褐色小渣點。
從6月上旬收繭到翌年2月下旬開始暖繭,歷經夏、秋、冬三個季節,時間長達9個月,隨著三個季節的更替,氣溫不斷變化,因而柞蠶種繭就需要根據各時期氣候變化的特點和蛹體的生理要求予以妥善保護。保種室應選擇地勢高燥、環境清潔、高大寬敞、坐北向南的房屋,房屋內應有前后窗戶窗紗等設施。
保繭室一般用自搭的繭架,放繭的厚度為3~4粒繭高,室內保繭溫度在-2~30℃,相對濕度為75%。夏秋天氣炎熱,應于夜晚和早晨開窗換氣,白天關閉門窗。冬季溫度較低,應于中午換氣,調節室內溫度。
(一)開始暖繭時把繭層厚、繭大、有效積溫多的品種先加溫暖種或掛到溫度稍高的地方,把預留的對交兩品種各5%雄繭在開始升溫后的第3天和第5天分別掛進去,待制種后期缺雄蛾時使用,以防后期由于缺雄而導致的孵化率偏低,給種場和蠶農帶來不必要的損失。
(二)調節對交品種的發蛾適期,把準備制雜交種的兩個品種,按品種分開保存并寫明標簽,穿繭前進行雌雄分離,并注意雌、雄比例,一般掌握雌4雄5,暖繭升溫后要定期解剖蛹體觀察發育進度,調節羽化期,保證兩個品種順利對交,防止發育過早或過晚。如遇一個品種蛹體發育過早,可保持現有溫度不再增加,或短時間降溫15℃以上3~5d。若發現一個品種蛹體發育過晚,不能過急提高暖繭溫度,應漸進增加溫度促使發育。
(三)發蛾時若遇低溫寒流、雨雪,影響正常出蛾或軟翅蛾多,可增加火源保持適宜溫度。在蛾房的4個墻角用火盆加火補溫,切忌用明火,要用暗火,因為明火的火勢較強,直接烘烤鄰近繭串,影響蛹蛾正常發育。
(四)拾蛾前進行串上涼蛾,待蛾翅充分伸展后,即行拾蛾。拾蛾時要先拾對子蛾放入對子筐中,其他可雌雄一并拾入雜蛾筐中,注意輕拾輕放、散布均勻,掌握好雌雄比例為8:10,放入雜蛾室,溫度保持在22℃,經20~30min后再進行清對。
(五)把清對后的對子筐放進交配室,交配室空氣要清新,光線要均勻(以暗室為宜),溫度18~20℃,干濕差2~3℃,時間18~20h,蛾子不要由高溫猛然接觸低溫,這樣蛾子受到刺激后容易散對,影響孵化率。
(六)拆對時外溫低于15℃,要在光線好的室內拆對,以防低溫對母蛾產生不良影響,使孵化率降低,并且要對雌蛾進行目選,選出體正色鮮、鱗毛長密、翅厚脈硬、腹部飽滿有力、環節緊湊、血液清亮、體內清晰、無小黃褐(灰)色渣點的雌蛾。將拆對目選后的母蛾裝入紙袋送進產卵室,在溫度22℃、濕度75%的環境下,產卵48h。將蛾袋送入鏡檢室鏡檢,鏡檢室一般保持自然溫度即可。若溫度低于10℃時,要給予補溫。鏡檢后把帶毒的蛾袋取出銷毀,將好蠶卵剝出,蠶卵還需在原室溫度中保護一晚,然后取出后,放入保卵室,在溫度不低于10℃、濕度75%下保護,等待卵面消毒。 注意要平攤于保卵匾內,厚度為0.5cm左右。
(一)浴洗的早晚對胚子發育影響不大,但提前較好。分清批次,應在晴天上午進行,用紗袋將卵裝好,放入0.5%碳酸鈉(俗稱白堿)溶液中(自然溫)迅速搓揉3min,脫去卵膠,除去蛾毛及不良卵,再換清水浴洗10min,至蠶卵洗凈時為止。將洗凈的蠶卵隨時浸入2%甲醛溶液中,消毒30min,液溫保持在20~22℃。消毒后的蠶卵再投入到清水中洗去藥味,立即用凈布擦干,薄薄攤放在通風室內務必當天晾干,切不日曬。晾干后的蠶卵薄薄攤在蠶匾中,放在消毒過的保卵室內,遠離農藥化肥等有毒物質,卵期經過適宜時期,從卵產下到出蠶整個階段,以15d左右為佳,最好不超過20d。一般掌握在蟻場內柞芽大部脫苞時。
(二)催青的適宜溫度為20~22℃,相對濕度70%~75%。在催青過程中遇天氣突變,柞芽發育遲緩,可以把蠶卵抑制在8~10℃的低溫下3~5d,對孵化率和蠶體健康,無大影響。正常情況下當天收蟻60%左右,剩余下的蠶籽放回催青室繼續加溫,有利于第2天正常出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