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蠶業科學研究院 袁穎
河南省農村養蠶防病措施
河南省蠶業科學研究院 袁穎
河南省蠶桑生產近幾年發展很快,蠶繭產量不斷增長,并涌現了一批高產穩產的先進典型。但是,也有一些蠶農,由于蠶病危害,蠶繭產量低而不穩,搓傷了群眾發展蠶桑生產的積極性,嚴重影響了河南省蠶桑生產的持續發展。
通過多年實踐研究,發生蠶病的情況表明,蠶病的發生是由病原感染、蠶體虛弱和環境條件不良三種因素造成的。我們針對存在的問題,深入生產實踐,探索發病原因和防病措施。
消毒,就是殺滅病原,這是防止蠶病發生的根本措施之一。部分蠶農過去對這個問題認識不足,重視不夠,措施不力,再加上技術掌握不當,存在問題很多。主要表現在:消毒藥器械準備不夠,藥劑保管不當,用藥量不足,消毒不全面、不徹底,起不到應有的效果。
每養一張蠶,準備新鮮石灰12.5kg和一定數量的漂白粉等其他藥品;對其密封保存,確保藥不變質,為消毒工作提供了物質保證。
在合理安排養蠶批次的基礎上,所有蠶室蠶具,特別是小蠶期蠶室蠶具,堅持做到養1次蠶消1次毒。在做法上,認真貫徹執行掃、洗、曬、消四字措施。掃:就是把蠶室內部及周圍環境徹底清掃;洗:所有蠶具用清水反復刷洗干凈;曬:蠶具洗刷后在陽光下充分暴曬;消:最后所有蠶室蠶具用藥物消毒,主要是用石灰漿、漂白粉等藥物按標準進行全面徹底的消毒。
在養蠶過程中,每除1次沙,地面用石灰漿或漂白粉消毒1次;替換下來的蠶網、蠶扁、蠶座紙在陽光下充分暴曬;蠶網堅持每令煮沸消毒1次。在蠶體、蠶座消毒方面,于收蟻后第2次給桑前和各齡眠期給桑前,用新鮮石灰粉、防僵粉、漂白粉防僵粉、防病1號等藥物消毒1次;發現病蠶后每天消毒1次。夏秋蠶期從3齡開始堅持每天消毒1次。于蠶寄蠅發生期,認真進行了“滅蠶蠅”添食。
消毒和防止病原擴散是同一事物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過去部分蠶農對于防止病原擴散問題認識不足,抓得不緊,主要表現在:桑簍、沙簍沒有嚴格分放分用,蠶沙隨地堆存,病蠶淘汰不嚴,尸體處理不當,消過毒的蠶室蠶具再次污染等。對此我們采取了以下防止病原擴散的措施:小蠶、大蠶分室喂養,堅決不準老少同堂;嚴格剔除病蠶(剔除病蠶使用蠶筷夾, 絕不用手拿),投進石灰罐內,集中深埋,絕不隨地扔;剔出的遲弱蠶,隔離喂養,絕不同健蠶混育;桑簍、沙簍堅持分放分用,絕不隨便亂拉;蠶沙遠離蠶室儲放,絕不隨地攤曬;病批蠶沙堅持深埋漚肥,絕不用作牲畜飼料;給桑前、除沙后一定要洗手,不洗手不準喂蠶;桑葉隨喂隨取,堅決不在蠶室堆存;消過毒的蠶室不放未消毒的物品,消過毒的蠶具不在未消毒的場所放置,改善飼育環境,實行科學養蠶,大力增進蠶群體質。
蠶室蠶具不足,蠶室通風透光不良,溫濕條件較差,技術處理粗放,甚至濫用泥葉、水葉喂蠶,特別是由于蠶室蠶具不足,蠶頭過密,造成食桑不足,發育不齊,相互抓傷,同時病蠶不及時淘汰,增加傳染機會。因此,要狠抓蠶室蠶具的配套和改造,在蠶室蠶具的準備方面以解決小蠶期蠶室蠶具為主,從而從根本上解決了蠶群飼育密集和蠶室通風透光不良等問題。實行小蠶共育,提高養蠶技術。小蠶期是充實體質的時期,養好小蠶是奪取蠶繭高產的基礎。小蠶期的生長發育特點是,對病害侵襲和不良環境條件的抵抗力較弱,對桑葉質量、技術處理要求較高。為適應小蠶期生長發育的需求,應實行小蠶共育。實踐證明,小蠶共育不僅節約蠶室、蠶具、桑葉和勞力,并且對防病增產起到了重大作用。
為確保蠶群良桑飽食,增強體質,提高對蠶病的抵抗能力,所有桑園全年普遍施肥4~5次。有機肥料和化學肥料配合施用,要做到適時灌溉,確保桑園長勢普遍良好。同時堅持做好桑葉的采、運、儲等工作,保證桑葉的新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