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鄉市農村能源環境保護站 張靜 姚建軍 崔強
新鄉市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現狀及建議
新鄉市農村能源環境保護站 張靜 姚建軍 崔強
新鄉市旱地小麥常年種植面積2.01萬hm2,主要分布在輝縣市、衛輝市。近年來,新鄉市農技部門主要推廣了百農207、矮抗58、周麥16等品種,逐步實現了旱地小麥主導品種更新換代。在栽培技術方面,新鄉市主要推廣精細整地、充分鎮壓、配方施肥等技術,起到節水保墑、增產增效的作用。
近年來,新鄉市實施農藥“零增長”計劃,農藥施用量呈逐年下降趨勢,有效促進了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開展。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加快發展,采取無人駕駛飛機噴霧和高速送風式噴霧機、彌霧機等方式作業,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開展病蟲害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的試驗示范。2017年,小麥統防統治覆蓋面積13.67萬hm2,覆蓋率達37%,農藥利用率達37%。加速生物農藥推廣應用,采用以蟲治蟲、以微生物治蟲、植物病原菌的生物防治等方法,利用BT(蘇云金桿菌)、綠僵菌、赤眼蜂等殺菌劑防治農作物病蟲害,提高藥效吸收率。
自2005年新鄉市開始實施測土配方施肥項目以來,我們已累計化驗土樣8萬多個,完成各類肥料試驗示范3000余項,推廣測土配方施肥面積423.27萬hm2次,相對農民常規施肥量,節約化肥6.98萬t。實施化肥零增長行動,擬定了以測土配方施肥為主線,篩選引進高效節能化肥品種為突破點,大力推進有機質提升和水肥一體化為抓手的行動計劃。全面推進科學施肥。建立施肥指標體系,轉變施肥方式,落實蔬菜等作物減肥增效工作,大力宣傳培訓科學施肥、增施有機肥、秸稈還田、化肥機械深施等技術,改變施肥觀念,加快種肥同播、緩控釋肥、水溶性肥料等新技術、新品種的推廣應用。穩步推進耕地質量建設,堅持有機無機相結合,提倡推廣使用商品有機肥、生物有機肥等不同種類有機肥。
沼氣技術應用于集約化養殖,能有效減少畜禽糞便對土壤的污染,將畜禽糞便發酵后產生的沼渣、沼液作為有機肥施用可有效減少超量化肥農藥的使用造成的農業面源污染。據統計,截至目前,新鄉市共有沼氣用戶約33萬戶,建成大中小型沼氣工程650余處。每年生產沼氣約1.2億m3,提供有機肥約600萬t。同時,加快推進“三沼”(沼渣、沼液、沼氣)綜合利用技術的試驗、示范和推廣,試驗對象包括糧食作物(小麥、玉米)、蔬菜(番茄、黃瓜、芹菜等)和果樹(桃子、杏等)等,有效提升了沼氣綜合利用效益。
植保服務組織多樣,但規模小,缺乏專業的植保技術人員,管理水平和服務水平不高,導致專業化統防統治業務拓展難。綠色防控技術是應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信息素防治等環境友好型措施,但由于技術過于復雜、使用成本過高,農民缺乏綠色防控技術信息,在防治病蟲過程中推廣緩慢。
現有無機化肥施用量大,可替代的環保型肥料品種少,是制約減少化肥施用量、減少化肥水污染的重要瓶頸。
雖然新鄉市已連續6年實施“三沼”綜合利用技術試驗推廣,部分果園、蔬菜基地已形成自覺使用“三沼”生產的良好局面,但與種植總面積相比,仍需要加大推廣力度,擴大受惠面積。
按照農業部“一控兩減三基本”要求,嚴格控制農業用水總量,減少化肥、農藥施用量,推廣農膜、秸稈、畜禽糞便基本資源化利用,最終達到農業面源污染的有效治理。
依托病蟲防治專業化服務組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開展專業化統防統治,重點扶持發展全程承包服務,提高病蟲防控組織化程度;熟化優化理化誘控、生物防治、生態調控等綠色防控措施,集成推廣以生態區域為單元、以農作物為主線的全程綠色防控技術模式,提高病蟲防控科學化水平;科學選擇、輪換使用不同作用機理的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大力推廣新型高效植保機械,普及科學安全用藥知識,提高資源保護和利用水平。
擴大配方肥的應用范圍和施用面積,將配方肥施用對象由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逐步向蔬菜、果樹等園藝作物上擴展,根據作物營養需求特性生產高質量的專用配方肥料,充分發揮配方肥在化肥減量、農田減污方面的作用。加大對商品有機肥項目的投入。加大開發高效綠色生態的新型肥料,如緩釋、控釋、有機、菌肥的利用、開發和推廣力度。加大對生物有機肥的推廣和補貼力度。
依托糧食作物高產創建和農業標準園建設項目,推廣農產品生產技術規程,實施標準化生產,不斷提升農作物產量和品質;增加無公害農產品、綠色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和有機農產品的認證數量,擴大無公害和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面積,推進新鄉市生態循環農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