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葛市植保植檢站 張偉
不同小麥種衣劑對小麥病蟲害的防效試驗
長葛市植保植檢站 張偉
小麥種子處理是控制土傳、種傳病害和地下害蟲、蚜蟲等主要蟲害的關鍵措施。長葛市植保植檢站為加大種子處理技術的推廣,實現農藥減量控害,于麥播期進行了不同種衣劑的對比試驗,以更好地為農業生產提供服務。
27%苯醚·咯·噻蟲懸浮(瑞士先正達公司提供)、6%戊唑+60%吡蟲啉(安道麥公司)、31.9%戊唑·吡蟲啉(德國拜耳)、3%苯甲+60%吡蟲啉(鄭州領先化工有限公司)。
小麥品種為圣源619。
試驗田設在長葛市石象鎮樓陳村,肥力中等,土壤pH值8.1,土質為壤土,有機質含量17.3g/kg,水澆條件好,管理水平較高,前茬作物為玉米,常年小麥病蟲害發生程度嚴重。
該示范試驗設5個處理,不設重復,隨機區組排列,每個小區面積0.33hm2,空白對照333.5m2,各處理小區間設保護行。處理1:27%苯醚·咯·噻蟲懸浮種衣劑300mL/100kg種子(制劑量);處理2:6%戊唑+60%吡蟲啉種衣劑50+300mL/100kg種子(制劑量);處理3:31.9%戊唑·吡蟲啉種衣劑350mL/100kg種子(制劑量);處理4:3%苯甲+60%種衣劑400+333mL/100kg種子(制劑量)吡蟲啉;處理5:空白對照。
在麥播期按照各處理小區的用量用小型包衣機進行種子包衣,攤開晾干后裝袋。10月14日播種,每667m2播種量13kg。播種時在各處理小區選擇1行進行人工播種,擺播100粒種子,調查出苗率。試驗當日為陰天,最高溫度19℃,最低溫度為14℃,風力2~3級。
觀察記載小麥出苗情況(齊苗時間、出苗率、地下害蟲危害率),是否有藥害現象,癥狀是否可恢復,恢復時間。
返青期、枯白穗顯癥期對小麥紋枯病、全蝕病的感病情況進行調查,計算病指和防治效果。
當空白處理區的蚜蟲達到防治指標時,調查藥劑處理區蚜蟲發生情況,計算各處理區防效。
在收獲時實測各處理的產量,對各處理小區進行測產。
根據定量播種,計算各處理出苗率。處理1:87.7%,處理2:84.2%, 處 理 3:84.3, 處 理 4:87.3%,處理5:80.4%。可見藥劑拌種處理區對小麥出苗沒有明顯影響,從出苗時間看處理1、處理4與對照比沒有明顯差別,處理2與對照比晚出苗1~2d,處理3比對照晚1d,可見戊唑醇有抑芽現象,隨著劑量增加,抑芽越重。
越冬前調查各處理均沒有藥害現象,處理2、處理3雖然出苗晚1~2d,株高低于對照,但根系發達,葉片寬厚濃綠,鮮質量與對照也沒有明顯差別,植株正常,可見各藥劑處理區對麥苗是安全性良好。
2016年11月11日調查各處理地下害蟲危害程度。處理1的被害株率0.02%,防效89.5%,處理2、處理3、處理4沒有發現被害株,防效達100%。可見對地下害蟲防效很好。
小麥返青期調查紋枯病防效首先以處理3防效最高,為63.63%;其次是處理2,防效為63.2%;接下依次為處理4,防效為62.8%,處理1,防效為51.8%。乳熟期白穗防效處理1、處理2、處理3防效最好,調查點內沒有白穗,白穗防效100%。說明苯醚甲環唑、戊唑醇拌種對紋枯病防效能達到60%,減輕紋枯病侵染和蔓延,降低白穗率。
在小麥返青期各個處理均沒有發現小麥全蝕病病株。乳熟期調查:空白對照區5月10日全蝕病已開始顯癥,但其他處理在5月12日以后陸續表現出來,各處理對全蝕病防效由高到低:處理3為72%、處理4為71.7%、處理2為68.3%、處理1為66.7%。
4月18日調查空白對照百株蚜量435.8頭,達到防治指標,處理1百株蚜量6頭,處理2百株蚜量2頭,處理3百株蚜量1.5頭,處理4百株蚜量10.7頭。5月2日調查,空白對照蚜株率83.3%,百株蚜量2138.2頭,已出現點片發黑現象。藥劑處理區均沒達到防治指標,處理1百株蚜量266.3頭,與對照比防效87.5%;處理2百株蚜量274頭,與對照比防效87.2%;處理3百株蚜量170頭,與對照比防效92.0%;處理4百株蚜量172頭,與對照比防效91.9%。
從測產結果看各處理與對照比,處理4的增長率為75.8%,處理2的增長率為69.7%,處理1的增長率為65%,處理3的增長率為58.5%。從各處理三因素分析,各處理畝穗數、穗粒數差別不明顯,但千粒質量差別較大。由于蚜蟲危害,空白對照區千粒質量低于藥劑處理11.2~12.3g。
處理1、處理2、處理3、處理4播種期試驗用量拌種對小麥安全,具有刺激分蘗和生長作用,戊唑醇對株高有一定控制作用,能有效防治地下害蟲,對紋枯病、全蝕病防效達60%,能夠降低前期發病程度,減輕后期為害,在整個生育期對小麥蚜蟲防效很好,苗蚜防效達97%,穗蚜達90%,在蚜蟲中度發生年份整個生育期可以不用殺蟲劑防治蚜蟲,而且增產效果明顯。
所以麥播期用戊唑醇或苯醚甲環唑+吡蟲啉或噻蟲嗪拌種防治小麥病蟲害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小麥整個生育期既減少用藥次數,又減少用藥量,達到減量控害、節本增效的綠色防控效果,在今后值得大面積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