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淮學院 張新民中國農業大學 普書貞
有機農業助力河南扶貧攻堅
黃淮學院 張新民中國農業大學 普書貞
有機農業對環境的要求較高,適宜發展有機農業的地區多是偏遠地區和山區。但是,偏遠地區和山區一般適合發展有機農業,因為這些偏遠地區和山區正是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集中的地區,發展有機農業有利于貧困地區經濟發展,是推動扶貧工作的一個理想抓手。
從河南省有機農業地區的分布情況看,一半以上屬于貧困地區,而大多數貧困地區適合發展有機農業。有機農業經濟效益好,產品附加值遠高于傳統農業,發展有機農業可以充分利用人力資源成本優勢,提高有機農產品的競爭力。
分析貧困地區的貧困原因,缺少產業勞動是一個共同特點,沒有產業帶動,經濟發展沒有支撐,農民就業沒有門路。而貧困地區有優良的自然環境、天然的動植物資源、良好的生態環境,特別是偏遠山區,發展其他產業沒有優勢,但適合發展有機農業,通過發展有機農業,帶動經濟發展,激發經濟活力,解決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通過從事有機生產和務工獲得穩定收入,實現脫貧致富。
有機農業扶貧作為產業扶貧,具有比較強的可復制性,能夠起到示范推廣作用。貧困地區發展有機農業是通過產業脫貧的有力抓手,具有較強的可復制性。貧困地區發展有機農業可以充分利用貧困地區的環境生物資源,并保護環境生態資源,實現生態發展,對貧困地區農民脫貧致富有重要的實踐意義。貧困地區發展有機農業要把扶貧政策支持和農業技術推廣結合起來,實現有機農業產業化經營,注重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
河南省貧困地區多處于偏遠山區,受現代農業影響相對較小,以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為主,生態環境破壞較小,可以充分利用中國傳統農業精耕細作的優勢,發揚傳統農業“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發展有機農業,把貧困地區的資源優勢和有機農業發展的潛力結合起來,形成有機農業發展的優勢,帶動貧困地區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發揮有機農業產業在扶貧工作中的作用。
中國傳統農業注重物質能量的內部循環,充分利用自然資源,講究天時地利,協調土地及光、熱、水等資源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關系。將傳統農業改造成具有廣闊市場前景的有機農業,河南省貧困地區具有其獨特的資源環境優勢。
河南省貧困地區大多地處偏遠地區,缺少工業,生態環境保持良好,適宜發展有機農業。有機農業重視生產環境的生態品質,嚴格限制各種合成化學物質投入,貧困地區環境一般能夠達到有機農業生產的環境要求。貧困地區生態環境受外來沖擊和影響較小,具有生物多樣性,有利于病蟲草害的生物防治,降低病蟲草害發生的機率和防治成本。在許多貧困地區,由于其獨特的自然環境,而形成獨特的有機農業種類。
有機農業生產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貧困地區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發展有機農業,有利于吸收貧困地區剩余勞動力,充分發揮勞動力低成本優勢,提供就業崗位,增加農民收入,推動貧困地區農業經濟發展良性循環。把貧困地區勞動力豐富的優勢轉化為有機農業發展的成本優勢,是貧困地區有機農業發展的有利條件,一方面,實現貧困地區脫貧;另一方面,推動有機農業產業發展。
兩者都注重精耕細作,順應自然規律,因天時,順地利,自然與人類和諧統一。貧困地區農業生產一般保持著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自然環境資源保持良好,傳統農業內部物質能量循環系統傳承較好,具有自然生態優勢和地方資源優勢,為實現有機農業生產方式轉變提供了條件。河南省傳統農業發達,尤其是貧困地區農業,依然傳承著傳統農業生產經驗,普遍使用堆肥、漚肥等農家肥,這些技術有利于土壤改良,實現農業生產的內部物質循環和能量循環。
低成本優勢是河南省有機農產品競爭力的重要方面,有利于河南省有機農業開拓國內外市場。國內外有機農產品市場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為河南省有機農業發展提供了空間。河南省貧困地區具有生態環境優勢,有機農產品質量更容易得到保證,獲得消費市場的認可,有利于開拓國際國內市場。
扶貧攻堅進入關鍵時期,動員一切力量支持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有利于資金、資源、技術向貧困地區擴散,為河南省貧困地區有機農業的發展創造了難得的歷史機遇。政府、社會力量向貧困地區傾斜,貧困地區獲得發展的資源資金,結合貧困地區自然條件、生態環境優勢,能夠激發出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的活力。發展有機農業既有利于保護貧困地區生態環境和生態平衡,又可以促進貧困地區農業產業發展,實現增收致富,推動貧困地區社會經濟轉型發展。
出于風險自我保護,貧困農戶不愿意冒險接受新事物,對有風險的事沒見到實效前,很難接受,有機農業前期投入較多,轉化期長、效益低,這對于推廣有機農業帶來了困難。
貧困農戶現代農業生產技術掌握的少,缺少經營管理能力和經驗,對于有機農業生產培訓接受慢,領悟慢,過分依賴外部技術培訓或指導,缺乏主動性和創造性,沒有通過自身技術創新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有機農產品在貧困地區是沒有消費市場的,必須走出去,到北上廣深等大城市開拓市場,需要把貧困農戶組織起來,形成合力,引導他們去適應市場、發現市場、進入市場,這需要一個較長的培訓教育時間。
發展有機農業是河南省貧困地區脫貧和實現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現實途徑,但如何整合貧困地區資源環境優勢,克服觀念、交通、市場等不利條件,是亟待研究的課題。
(一)要把發展有機農業和科技扶貧有機結合起來,通過科技扶貧,培育農民接受新知識、新觀念、新思想,提高貧困人口的人力資本含量,使其成為新型職業農民。
(二)整合扶貧資金資源,形成投入合力,把有機農業發展與產業發展結合起來,使有機農業形成產業發展優勢,形成自我發展的高效生態農業,帶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三)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扶貧開發,引導龍頭企業帶動當地有機農業發展。有機農業產業需要市場化經營,推動有機農業生產經營體系建設,形成有機農業產業集群,形成規模效應。
(四)加強貧困地區基礎設施投入,改善貧困地區交通條件,促進貧困地區和外界的交流和合作,推動有機農產品和消費市場的互動,適應市場變化,抓住市場機會,增強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
(五)規范有機農業發展,建立有機農業產業化的標準體系。推廣有機農業生產技術,提高有機農業生產效率。
(六)要把貧困地區有機農業發展和第三產業有機結合起來,大力發展有機旅游業,推動有機和旅游兩個產業的融合發展。
,2016年度河南省政府招標課題“河南省精準扶貧重點路徑與對策研究”(項目編號:2016B321);2016年度河南省軟科學項目“農產品安全生產的農戶行為邏輯及激勵機制”(項目編號:162400410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