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城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馬翠云
方城縣葡萄產業發展的調研報告
方城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馬翠云
方城縣葡萄大面積種植起源于2010年,當年全縣葡萄種植面積不超過8hm2。2011—2013年全縣葡萄種植面積發展到10hm2。截至目前,全縣葡萄種植面積已達到666.67hm2,大多分布在公路沿線,以采摘園形式的果園占60%,采摘與銷售一體的占20%,以外銷為目的的占20%。在品種選擇上,主要有20多個品種,以玫瑰香、巨峰、夏黑、金手指、紅提、巨玫瑰為主。
從調查情況看,部分果園管理較好,產量、效益較為理想,每667m2產值4萬~5萬元。部分果園因缺乏技術,管理不善,無論整枝修剪、病蟲害防治等管理都不到位,大小年嚴重。效益高低不勻。如獨樹鎮張莊村趙振英的葡萄園,栽培品種為紅提,2013年建園,2015年、2016年每667m2產量為1250kg,2017年空棵率達到50%,產量僅有750kg。券橋鄉賈李莊陸金元2015年種植3.33hm2葡萄,17個品種,由于聘請有技術員,管理較好,連年豐產,2017年每667m2產量達到2500kg,每667m2效益3萬元左右。
由于品種特征特性的差異,方城縣葡萄的種植行距一般在2~3m,株距0.6~1m,每667m2種植密度220~400株,架形以V字架、籬笆架為主。架材主要有全鋼架和水泥柱,全鋼架相對成本較高(如二郎廟鄉望花湖劉同舉),每667m2約需資金2000元(含鐵絲),純水泥柱相對成本較低(如楊集鄉雙廟村朱祥清種植戶)每667m2約需資金1200元(含鐵絲)。
方城縣葡萄種苗主要有外購、自育自栽、直插建園三個來源。90%以上的種植戶以購成苗為主,價格在8~25元,每667m2投資5000元左右,投資較大相對加大了前期投入成本。直插建園、自育自栽投資較少,每667m2投資500元,相對降低了前期投入成本。
90%為中熟品種,缺乏早熟、晚熟品種。采摘期比較集中,周期短,不利于拉開時間差,提高不了葡萄價格。
方城縣在葡萄新品種引進上有盲目現象,由于技術支持不夠、導致個別葡萄園從外地引進的苗木質量無法保證或品種不對路,死苗現象時有發生(如楊集鄉雙廟村朱祥清種植戶)。
在成熟期前,每667m2地投入至少在1萬元(土地租金每667m2在600~1200元)。同時,由于葡萄種植主要以人工操作為主,費工、費時,耗資較大,而目前農民種植主要采取以家庭為主的管理方式,兼顧使用季節工(每日每人60~100元)。據調查全縣只有30%種植戶聘請有技術員,70%是自學成才,技術力量支持不夠,病蟲害防治不科學,不是以預防為主,而是病蟲大發生時盲目進行防治,導致防效差,影響了產量和質量。
目前,方城縣鮮食葡萄沒有統一包裝,缺乏終端銷售網絡,無葡萄酒生產企業,產業檔次、效益和競爭力不高。
由于方城縣葡萄生產標準化程度總體較低,沒有建立統一規范的生產操作技術規程或產品標準,優質標準化栽培理念尚未在廣大葡萄種植者中普及,盲目追求產量,導致葡萄成熟期延后、著色不均或不著色,含糖量不高,口味變淡等,致使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市場競爭力差、售價低等問題突出。二郎廟鄉莊科村的方城縣豐甜葡萄專業合作社,以采摘園形式種植3.13hm2多品種葡萄,價格均在20/kg元以上,個別優質品種價格可賣到80~100元 /kg,每 667m2收入可達7萬元。部分葡萄種植戶,管理粗放,品種單一,銷售價格低,銷售渠道不暢,每667m2收入僅在0.5萬~1萬元。
在鞏固目前鮮食葡萄種植規模的基礎上,圍繞做強葡萄酒產業深加工上做文章。
改變以前重鮮食輕釀酒、重種植輕生產的做法,加快發展葡萄附加產業發展,重點發展葡萄酒加工業,把葡萄種植、葡萄酒生產與采摘有機地結合起來,提高葡萄種植戶的組織化程度,降低市場風險,增加群眾收入,豐富產業發展內涵。
一是加大專業人才培養力度。依靠長期的經驗進行種植,已成為制約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因此開展技術培訓,努力培養學得了、干得好的技術型和營銷管理型專業人才。二是高度重視品牌化經營,引導葡萄產業創建農業品牌。通過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培育葡萄產業品牌,形成具有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知名品牌,提高市場競爭力。三是加快葡萄保鮮庫建設。建設葡萄保鮮庫,可以實現葡萄的錯季銷售,提高農民收入。
要以市場為導向,合理選擇和搭配品種,重點發展晚熟和中熟優質鮮食葡萄,適度發展早熟葡萄。積極聯系大型超市、果品批發市場,深加工企業與農戶簽定購銷式合同,發展訂單式農業,切實解決果品銷售難的問題,解除果農的后顧之憂。
栽培模式多樣化是今后葡萄栽培的重要形式。栽培模式要從傳統的露地栽培模式發展到設施促成栽培、設施延遲栽培、避雨栽培、一年兩收。葡萄設施栽培的發展,不僅擴大了栽培區域,調整了葡萄產業布局,調控延長了鮮食葡萄成熟和上市供應期,而且顯著提高了葡萄產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