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畜牧業發展迎來重大轉機
農業部日前發布《關于加快東北糧食主產區現代畜牧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突出東北騰挪空間較大的優勢,著力提升養殖規模化水平;補齊東北畜產品加工流通短板,加強對東北地區畜牧業發展的政策扶持。到2020年,東北現代畜牧業建設取得明顯進展,產業結構調整基本完成,優質安全畜產品生產供應能力明顯增強,肉類和奶類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比重分別達到15%和40%以上。到2025年,東北畜牧業基本實現現代化。
長期以來,受飼養方式粗放、畜產品加工和運銷能力不足等因素影響,東北畜牧業發展水平與豐富的糧草資源不相稱、不同步,主要表現為“冷”“遠”“高”“低”四方面:“冷”,指設施條件差,牲畜在冬季低溫嚴寒中能量消耗大,增加了養殖成本;“遠”,指區位偏遠,運力不足,資源優勢和產品優勢不能轉化為市場優勢;“高”,指玉米臨時收儲政策推高了價格,與東部沿海地區大量使用低價進口玉米和高粱比,失去了競爭優勢;“低”,指生產方式粗放,畜牧業生產效率總體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如何利用好資源優勢?農業部提出,要在集約化、規模化上做文章。利用東北人均耕地多、發展空間大的優勢,加強政策引導,鼓勵全國有實力的農牧業龍頭企業到東北建場,通過產加銷一體化、“企業+家庭牧場”等方式發展集約化規模化養殖;要突出東北畜牧業的特色和優勢,在綠色化、品牌化上做文章。優良的生態環境是東北的天然優勢,黑土地是一塊“金招牌”。打好綠色牌、有機牌,引領實現產品綠色化,打造東北地區的獨特競爭優勢。
畜牧業是資金密集型產業。為解決資金難題,《指導意見》提出,加大東北現代畜牧業建設政策資金扶持力度。利用全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加大對畜牧業發展的信貸支持。加快推廣畜牧養殖和價格保險,保障持續穩定經營。積極探索通過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政府購買服務、以獎代補、風險補償等方式,引導和支持社會資本向東北地區聚集,著力做強畜禽牧草種業、優質飼草料供應、產品加工流通關聯產業。
(喬 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