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山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站 張富銀
關于開展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及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的調研報告
確山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站 張富銀
河南省農業廳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處
河南省農村合作經濟經營管理站主辦
為了認真貫徹落實《中共河南省委辦公廳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實施意見>的通知》(豫辦﹝2015﹞50號)精神,按照《河南省農業廳關于開展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及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專項調研工作的通知》(豫農經管﹝2016﹞14號)要求,確山縣農業局高度重視,認真組織開展了對全縣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及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情況進行專題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確山縣轄13個鄉鎮,191個行政村,全縣耕地面積8.05萬hm2,家庭承包面積6.49萬hm2;土地流轉面積2.08萬hm2,占家庭承包面積的32.1%,流轉農戶2.8萬戶。據調查,目前全縣已流轉土地面積6.67 hm2以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有120家,共流轉土地0.26萬hm2;流轉土地面積6.67 hm2以上的家庭農場有59家,流轉土地0.09萬hm2;流轉面積6.67 hm2以上的專業大戶有74家,流轉土地0.114萬hm2;流轉土地面積6.67 hm2以上的農業企業有 4 家,流轉土地0.033 萬hm2。流轉形式以轉包、轉讓、出租、托管、入股、互換為主,其中:轉包0.86萬hm2,占流轉土地面積的63%;轉讓0.055萬hm2,占流轉土地面積的4%;出租0.246萬hm2,占流轉土地面積的18%;托管0.151萬hm2,占流轉土地面積的11%;入股68.33 hm2,占流轉土地面積的0.5%;互換41 hm2,占流轉土地面積的0.3%;其他形式0.044萬hm2,占流轉土地面積的3.2%。
(一)與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相結合
鼓勵土地向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適度集中,促進他們擴大經營規模,取得規模效益。通過土地流轉,在確保流轉土地的農民獲得承包土地合理收益的同時,實現充分創業就業,促進收入穩中有增。
(二)與優化農業產業布局相結合
統籌安排城鄉建設、產業發展、生活居住和生態保護等空間布局,推進工業向園區集中、農民居住向城鎮和社區集中、農業向適度規模經營集中,促進農業優勢主導產業集聚、集約、集中發展,打造優勢產業帶、產業群、產業區,提高規模化經營水平。
(三)與發展高效農業相結合
加強土地整理和農業綜合開發,大力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高標準農田,吸引規模經營主體繼續投資農業,鼓勵發展設施園藝、規模畜牧業和特色水產業,推進高效農業健康快速發展。
(四)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相結合
農業產業化經營通過合理組織、分工協作和專業化生產,帶來了農戶和龍頭企業的規模經營,增加了內部規模經濟效益。大力發展精深加工業和現代流通業,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加快培育壯大成長性好、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進一步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更多的農戶進入基地生產,推動產業化經營。
按照確山縣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服務平臺建設實施方案要求,確山縣于2014年9月成立了縣、鄉鎮、村三級農村土地流轉服務平臺。
(一)縣級農村土地流轉服務平臺
確山縣以農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門為依托,建立縣農村土地流轉服務中心,中心主任由縣農業局分管局長兼任。服務中心建立規范統一的“一站式”服務大廳,房屋100 m2,服務大廳配備5名工作人員,配備必要的辦公設施。
(二)鄉鎮級農村土地流轉服務平臺
確山縣13個鄉鎮以鄉鎮農業服務中心為依托,建立鄉鎮農村土地流轉服務站,站長由鄉鎮分管負責人兼任。服務站面積大于50 m2,服務站專職工作人員2~3名。
(三)村級農村土地流轉服務平臺
村級成立土地流轉服務點,配備土地流轉信息聯絡員。
近年來,隨著我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深入推進,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就業,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發展已成為必然趨勢。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蓬勃發展,在現代農業建設中發揮重要引領作用。在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發展中,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和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健康發展,已成為當前發展現代農業、保障農民權益、維持農村穩定的內在要求和重大任務。
(一)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
當前推進農村土地承包制度改革,總的方向是三權分置,即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即穩定農戶承包權。現有農村土地承包關系保持穩定并長久不變,是維護農民土地承包權的基礎,是農村土地政策的核心。只有土地承包關系穩定,農民的土地承包權得到充分保障,他們才能放心長期流轉承包地,流入方才能獲得穩定的經營預期。實現規模經營,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基礎條件。土地經營權獨立行使,使經營權可以在更為廣闊的范圍內流轉,實現農地資源在市場機制下的優化配置,有利于提升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有利于各種新型經營主體的發展,有利于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水平的提高,解決好“誰來種地”“如何種好地”的問題。
(二)因地制宜,選擇適合的規模經營發展路徑
現代農業的基本特征是農業生產的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一定規模的土地集聚有利于發展現代農業。實踐中,一定規模經營的適度標準需要各地根據區域特征、土地條件、作物品種以及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等多種因素來確定,很難在全國范圍內制定一個統一的面積標準。因此,中央提出了“兩個相當于”的扶持標準,此外,規模經營也有多種方式,既有通過土地流轉形成的土地規模化經營,也有通過土地入股形成的,還有土地托管等社會化服務形成的,各地要因地制宜,選擇適合的規模經營發展路徑。
(三)堅持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家庭經營在農業生產中的基礎性地位,是由農業自身特性所決定的,在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過程中,家庭經營蘊藏著巨大的潛力,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經營自家承包耕地的普通農戶仍占大多數的基本農情,要讓農民成為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積極參與者和受益者。在此基礎上,鼓勵土地經營權向種田能手流轉,大力培育適度規模經營農戶家庭農場,打造傳統承包農戶的“升級版”。同時,積極推進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共同發展的農業經營方式創新,促進多種經營方式共同發展。大力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增強集體組織服務功能;加快發展農戶間的聯合與合作,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民合作組織,引導農民以承包地入股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組織;培育多元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鼓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農戶、農民合作社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努力構建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的經營服務體系,著力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社會化程度。
堅持以農地農用為底線,加強工商資本注入。近年來,一些工商資本在從事農業產前農資供應、產后農產品加工銷售等同時,還直接租賃農戶承包地從事農業生產,并呈現逐年上升趨勢。我國農村缺資金、缺人才、缺先進管理理念,工商資本進入農業,可以帶來先進的技術和經營模式,加快傳統農業改造和現代農業建設。鼓勵其發展良種種苗繁育、高標準設施農業、規模化養殖等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開發農村“四荒”資源發展多種經營。引導土地有序流轉和規模經營健康發展,準確把握政策要求,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健康發展。
(四)促進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快速發展
1.促進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目前,確山縣已注冊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1890家,其中種植類1288家,市級以上示范社15家、省級6家、國家級 3 家。
2.促進了家庭農場的發展。目前全縣已注冊各類家庭農場183家,其中種植類152家,省級示范家庭農場1家。
(一)土地流轉所簽訂的協議有待進一步規范
盡管現在印制了規范樣本,但由于組織不健全,宣傳不到位,導致使用率不高、不規范的自制合同和口頭協議為依法維權留下隱患。
(二)檔案管理不規范
表現在少數業主合同簽訂不及時,未建立臺賬,致使鄉土地流轉中心不了解真實情況,成為扯皮的發源地。
(一)支持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
在穩步擴大試點的基礎上,深入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為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創造條件。支持穩步推進土地經營權抵押、擔保試點。
(二)創新規模經營的有效實現形式
引導鼓勵龍頭企業與農民或農民合作社以“訂單農業”等方式實現規模經營。進一步創新農民合作社發展模式,引導農民以承包地入股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鼓勵承包農戶開展聯戶經營,引導發展農民合作社聯合社,擴大生產經營面積,解決土地碎片化和產出能力低下等問題,推動集約規模經營。
(三)加大財政扶持力度
采取財政扶持、信貸支持等措施,落實相關稅收優惠政策,加快培育多種形式的農業經營性服務組織。支持開展政府向經營性服務組織購買農業公益性服務機制創新試點。總結推廣財政支持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和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試點經驗,促進供種供肥、農機作業、農技推廣、生產管理和產品銷售等生產經營的組織化和統一化,提高區域規模經營效益。積極支持推進氣象服務融入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進一步拓寬服務領域。落實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各項政策,提高其為適度規模經營服務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