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縣農業廣播電視學校 張小橋
當前農村沼氣的歷史機遇與前景展望
孟津縣農業廣播電視學校 張小橋
從2003—2015年,國家累計安排384億元用于農村沼氣建設,在中央投資的帶動下,農村沼氣從小工程變成了大產業,從小環境變成了大生態,從小項目變成了大事業。農村沼氣不僅為農村地區提供了清潔能源,優化了農村能源結構,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成為了重要的民生工程和新農村亮點工程,對新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但近年來,農村沼氣的建設與新形勢下的農村背景不相適應,引發了如戶用沼氣使用率下降、廢棄現象突出、規模化沼氣整體運行不佳、閑置現象嚴重,以及服務體系處于癱瘓和半癱瘓狀態、舉步維艱等諸多問題。
近年來,隨著農業生產方式、農民生活方式和農村用能方式所發生的重大變化,農民沼氣點燈做飯需求在減弱,沼肥的需求在增加,推廣沼氣工程的綜合利用迫在眉睫,亟需順時應變轉型升級,需要對我國當前農村沼氣進行重新定位,將農村沼氣的功能定位從“供氣”為主轉向“供肥”為主,肥氣并用,引導農村沼氣與種養業緊密融合,形成以沼氣為紐帶的良性循環。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不斷深入,人們對食品安全更加關注,對環境保護的需求持續加強,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日益強烈,對生產生活生態協調推進的要求更高,這些都為農村沼氣事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歷史機遇和使命。據估算,我國每年可用于沼氣生產的農業廢棄物資源總量約14.52億t,具有生產1410億m3沼氣的潛力,折合標準煤約1億t,相當于2015年全國天然氣消費量的44%,可減排二氧化碳2.6億t,相當于2030年我國在國際上承諾的減排量的8%;可產沼渣肥4億t、沼液肥38億t,折合化肥1000萬t,相當2015年全國化肥消耗量的1/6。
農村沼氣事業前景光明,大有可為,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生態文明建設已納入到“五位一體”國家總體戰略布局,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任務也更加重要,農村生態環境向清潔化和生態化轉變也更加迫切。我國每年產生農作物秸稈10.44億t,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每年產生畜禽糞污21億t。我國畜禽養殖集約化程度提高和種養業的快速發展,一方面,為農村沼氣工程提供了充足原料;另一方面,畜禽糞便隨意堆棄、秸稈田間就地廢棄、焚燒等問題越來越突出,對大氣、土壤和水等造成破壞,導致農業面源污染日趨嚴重。通過發展農村沼氣,可以有效利用農業廢棄物,治理農村環境污染問題,實現清潔家園、田園、水源。
例如,洛陽生生乳業有限公司,年產優質奶牛2000余頭,已建成3000 m3規模的糞污綜合處理大型沼氣工程,年處理糞污約48 000 t,年產沼氣約73萬 m3,已供300戶農戶和公司養殖基地及加工廠生產、生活用氣,該工程年產沼液約50 000 t、沼渣4500 t,所產的沼液、沼渣全部用于公司簽約的飼草基地的農作物種植、公司生態園果蔬種植、周邊果園、生態園種植施用,施肥面積達到666.67 hm2,已初步形成了秸稈飼料-奶牛養殖-牛糞-沼氣-有機肥(沼液、沼渣)-農作物的秸稈綜合利用發展循環經濟模式。生生公司計劃利用3年時間,繼續圍繞利用秸稈綜合利用、糞污綜合利用模式發展循環農業,開發新能源,探索農業產業化發展新思路,利用流轉過來的土地,建成集沼氣供戶、沼氣發電、有機肥綜合利用、生態養殖、牧草種植、有機農作物采摘、觀光體驗為一體的大型生態養殖觀光園。建成后將發揮出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養殖場糞污徹底得到綜合利用,農作物產量增加、農民收入增加、土地改良、公司奶牛養殖飼料有保障,也為乳品加工提供了可靠的優質奶源。同時,當地環境質量有了明顯改善,徹底解決公司周邊因為秸稈焚燒污染環境的問題。
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主線是提質增效轉方式,穩糧增收調結構。在資源環境約束趨緊背景下,必須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實現綠色發展和資源永續利用,確保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當前,由于化肥農藥的過度施用,造成農田地力下降、土壤和水體污染等問題突出,帶來了食品安全隱患。農村沼氣上接畜禽養殖業,下聯種植業,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環節和紐帶。菜園、果園和茶園以及糧食功能主產區地力提升任務緊迫、消納沼肥能力強。將沼液、沼渣與種植業緊密結合起來,充分發揮沼液、沼渣的有機肥特性,既可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又能生產高端有機農產品,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不僅可以減施化肥,保護生態環境,還可以有效增加農民收入,滿足社會高端消費。
如洛陽市孟津縣會盟鎮、平樂鎮的一部分梨農把發展沼氣與梨業生產有機結合,積極開展沼液葉面噴肥、沼渣培肥地力、沼氣水果保鮮等“三沼”綜合利用技術的示范推廣,生產出的梨品質好、價格優,深受梨農的歡迎。沼肥綜合利用每戶每年戶均實現的生態產值在8000元以上。
孟津縣送莊鎮梁凹村共建成戶用沼氣536戶,沼氣入戶率達到92.4%;以沼氣為紐帶,開展“三沼”綜合利用,充分利用沼液、沼渣,發展“秸稈-養畜-沼氣-蔬菜(瓜果)”模式133.33 hm2,梁凹村生產的“慧林源”牌無公害蔬菜和精品西瓜,梁凹村蔬菜年銷售收入達1500萬元。
城鎮化步伐不斷加快,預計到2020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這對優質清潔便利能源和居住環境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我國城鎮化主要采用就地城鎮化的方式,這些地區大多民用燃氣短缺、管網鋪設投資和輸送成本過高,導致現有的燃氣供應體系難以覆蓋。據測算,每戶炊事、熱水平均使用天然氣284 m3/年,實現1億農業人口轉移,每年就得需要118億m3沼氣。建設1處日產10 000 m3的規模化生物天然氣工程,年可產生物天然氣365 萬m3,可供12 000余戶炊事、熱水使用。因此,發展農村沼氣,既可生產供應清潔能源,實現新型城鎮集中供氣供熱,滿足炊事采暖用能需求,又可處理農村生活垃圾等廢棄物,實現農村人居環境根本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