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潁縣農業局 袁建永
小麥套種秋作物簡化栽培技術
臨潁縣農業局 袁建永
小麥收獲前將其他作物種在麥壟內或種在預留行內的種植方式叫套種。采用套種技術可以充分利用光熱、水、肥、時間、空間等資源,延長作物生育期,達到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的目的。但由于受時間、空間、品種、人為因素等影響,技術性比較強。因此,掌握套種技術非常關鍵。
(一)品種選擇
小麥品種應選中早熟、株型緊湊的高產品種,花生選較耐陰、中早熟大果型品種。小麥選用中早熟品種可以早騰茬,減少與花生的共生期,以利花生的生長發育,株型緊湊,透光好,有利于花生生長。選大果型花生品種可以充分發揮其增產潛力,利于奪高產。
(二)適時播種
麥收前20~30 d,視土壤墑情適時播種,以小麥與花生共生期不超過15 d為宜。
(三)麥收護苗
小麥收獲時,注意不要傷花生苗。
(四)麥收后及時加強管理
小麥收獲后要及時滅茬,及時中耕除草和追肥澆水,促進花生生長。
(五)套種模式
1.麥播前預留行套種模式。方法:一是大溝套種,一般水澆地采用大溝套種方式,即溝距0.7~0.8 m,溝深0.1 m,溝底寬0.2 m,溝底種2行小麥,溝背上套種2行花生;二是小溝套種花生,溝距0.5 m,溝深0.1 m,溝底寬0.2 m,溝底播種2行小麥,壟背種1行花生。適于中等肥力、無水澆條件的地塊,方法是穴距點種花生,花生品種可選用生育期稍長的中熟或中晚熟高產品種,如豫花7號、豫花8號、豫花15號、豫花16號、改良型海花1號等。
2.麥播前未預留行套種模式。方法:一是等行距套種法,行距40 cm,即每隔2壟小麥套種1行花生,穴距16~20 cm,每667 m2栽植8000~10 000穴,每穴雙粒,合16 000~20 000株/667 m2;二是寬窄行套種法,即在小麥行間隔一壟小麥并行套種兩行花生,然后再隔3壟小麥并行套種兩行花生,這樣寬行距0.6 m,窄行距0.2 m,平均行距為0.4 m。穴距為16~20 cm,每667 m2栽植8000~10 000穴,每穴雙粒,合16 000~20 000株/667 m2。點種時,每點種1穴,用腳將點種穴輕輕踏實。
(一)品種選擇
小麥選早熟高產、株型緊湊型高產品種。玉米選中晚熟品種,可以充分發揮其增產潛力。
(二)套種時間
麥收前7 d左右套種玉米,視墑情搶墑播種,或澆好灌漿水,為套種玉米提前做準備。
(三)麥收護苗
麥收獲時注意護苗,防止傷苗。
(四)麥收后及時加強管理
早滅茬,早中耕,早除草。
(五)套種模式
1.等行距套種法,即每隔3壟小麥套種1行玉米,玉米行距60 cm,株距25~33 cm,每667 m2栽植3300~3500株。如果是豎葉型品種,如鄭單958,株距可縮小至25 cm以下,種植密度可提高到4000 株/667 m2以上。
2.寬窄行套種法,即每隔2壟小麥并行各套種1行玉米,再隔4壟小麥并行套種2行玉米,玉米寬行距80 cm,窄行距40 cm,平均行距為60 cm。株距為25~33 cm,每667 m2栽植3300~3500株。豎葉型品種密度可提高到4000株/667 m2以上,株距縮小至25 cm。
(一)品種選擇
小麥選早熟高產品種,辣椒選抗病、中早熟、高產、耐澇品種。如子彈頭、三櫻椒、新一代、日本原種朝天椒等。
(二)移栽時間
5月上中旬套種于麥壟、苗齡60~70 d,做到苗到不等時,時到不等苗。
(三)種植密度
一般地力每667 m2栽植5000穴,一穴雙株,栽植10 000株,薄地6000穴,栽植12 000株。
(四)收麥后及時管理
做到四早,即早滅茬培土、早追肥、早澆水和早防病治蟲。
(五)套種模式
1.“3-2”式。即3行小麥套種2行辣椒。小麥播種時按帶寬90 cm起壟做畦,壟寬30 cm,壟高15~20 cm,畦中間種植小麥3行,行距15~20 cm,占地30~40 cm,留空當50~60 cm,壟上靠兩邊移栽朝天椒2行,行距30~40 cm,穴距20~25 cm,每穴2株,兩行錯開成三角形狀定植。每667 m2栽植辣椒6 000穴(12 000株)左右,一般每667 m2生產小麥450 kg左右,辣椒350 kg以上。
2.“4-2”式。即4行小麥套種2行辣椒。小麥播種時按帶寬100~105 cm起壟做畦,壟寬30 cm,壟高15~20 cm,畦中間用窄耬種植小麥4行,行距15 cm,占地45 cm,留空當55~60 cm,壟上靠兩邊移栽朝天椒2行,行距30~40 cm,穴距20~25 cm,每穴2株,兩行錯開成三角形狀定植。每667 m2栽辣椒5000穴(10 000株)左右,一般每667 m2生產小麥450~500 kg,辣椒300 kg以上。
在小麥行間進行扦插,用帶尖的木棍或鐵棍扎1個眼,插1棵苗,再用腳踏實。如果采用中長蔓紅薯品種,如豫薯7號、豫薯8號、豫薯12號、豫薯13號、徐薯18等,3000~3500株/667 m2,行距60 cm,即每隔3壟小麥套種1行紅薯,株距25~33 cm。如果采用短蔓紅薯品種,如豫薯5號、豫薯6號,每667 m2密度4000~4500株,紅薯行距40 cm,即每隔2壟小麥套栽1行紅薯,株距20~26 cm。紅薯苗套栽前,最好用多菌靈500倍液浸一下,以防黑脛病發生,同時也可加入紅薯膨大素溶液浸苗,以促進早發增產。一般情況下,采取麥壟套載的紅薯比麥后栽植每667 m2增產350~700 kg鮮薯,增產幅度在3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