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陽縣林業技術指導站 喬戰曉
關于宜陽縣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思考
宜陽縣林業技術指導站 喬戰曉
林業是一項重要的公益事業和基礎產業,具有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將集體林地經營權和林木所有權落實到戶,確立了農民的經營主體地位,實現了家庭承包經營制度,從耕地的拓展和延伸,有利于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有利于充分調動和激發農民發展林業生產的內在積極性。
從宜陽縣目前現狀看,并且結合實際工作中的情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
(一)成立領導機構
宜陽縣積極成立了林改領導小組,負責組織領導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下設林改辦公室,具體負責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業務指導、技術培訓、質量管理、檢查驗收等日常工作,林改辦設在林業局。
(二)組織技術隊伍
抽調專業技術人員組建林改專業技術隊伍,分組包片指導鄉村林改工作。把林業局技術工作人員以及鄉林業工作骨干按鄉編為一組,具體負責外業勘界確權和內業資料整理等技術性工作。全縣共有9鎮7鄉,分成若干小組,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內業外業工作。
(三)開展技術培訓
林業局要分層次有重點地組織好林改培訓工作,使所有參與林改的工作人員都明確林改的原則、范圍、目的和要求,熟悉林改的政策、方法、程序和步驟,掌握林改外業勘查、表格填寫、資料整理、電腦操作和林權證附圖制作等業務技術,并能在改革工作中把握和運用。
(一)招商引資,開拓了宜陽林業發展的新思路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吸引了工商資本、經營大戶等投資林業,較好地解決了“有山無錢開發”和“有錢無山開發”的矛盾。為宜陽縣林業的發展開辟了新的方向。近年來,宜陽縣委、縣政府不斷地對林地保護利用進行了宏觀調控,通過退耕還林工程將3386.67 hm2耕地納入林地保護利用范疇,通過產業結構調整,新規劃2000 hm2非基本農田用于核桃基地和中華壽桃基地建設。
(二)探索了一條科技興林的新路子
通過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改變了林業從過去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從分散經營到規模經營的轉變,林農的科技興林富民意識得到了明顯的增強,不僅探索出了一條科技興林的新路子,也為發展生態效益林業打下了基礎。目前國家實施的六大林業重點生態工程,有3個工程在宜陽縣實施,每年投資額度都在1000萬元以上。
(三)增強了林農持續增收的能力
實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林農不僅可以從林權轉讓中得到一部分分成,而且由于承包者流轉了大面積的林地經營權,需要大量勞動力來發展生產,同時解決了農村富裕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實現了就地轉移就業,夯實了可持續增收的基礎。
(四)實現了林業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
一方面,有志外出創業的林農,通過林地流轉,變廢為寶,得到了一定的經濟收益,既得到了收入,又可以安心在外創業;另一方面,有志于林業綜合開發的有志青年,可以使大量的林地閑置資源得到整合,實行集約化,規?;洜I,更好地利用林地開發創業。例如,樊村鄉的炊小功、郭安水,就是通過林地流轉后承包林下土地進行養雞創業,平均每天賣鮮雞蛋收入上千元,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極大地帶動了林農林地流轉的積極性。
(五)森林生態旅游建設工程得到合理開發
集體林權制度的改革,使宜陽縣的森林旅游業得到了很大發展,宜陽縣現有花果山國家級森林公園、香鹿山省級森林公園、靈山風景區3個景區。香鹿山省級森林公園以提升觀光、旅游品味為主題,對現有林地進行合理開發利用,并整合園區周邊林地進行綜合開發,規劃建設創意文化產業園、體育公園、探險游體驗區、休閑養生度假區、新樂居示范園共5個功能區。靈山風景區以開發禪宗文化為重點,開發山林區、寺院區、商業服務區、洛河牡丹蓮花公園4個功能區,規劃期內,森林生態旅游開發需征占用林地131 hm2,林地流轉為旅游業提供了方便,林農得到了一部分收入,同時也提供、實現了林農的就業門路。
(一)思想觀念落后,流轉積極性不高
目前,宜陽縣林農普遍存在觀念落后的問題,他們認為林地流轉后,在流轉期限內,經營權和所有權都變成了流轉人所有,不愿意主動參與流轉,或者流轉的積極性不高,說一些風涼話,打消了想流轉的林農的積極性,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林地流轉,阻遏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進程。
(二)流轉平臺建設落后,服務水平低下
宜陽縣現在還沒有建立縣、鄉、村三級流轉平臺,致使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信息沒有及時的得到宣傳,想通過林地流轉發展規模經營的工商資本無處了解流轉信息,無法進行快速的流轉,影響了林地的流轉速度。
在改革工作基本完成以后,我們將持之以恒,扎扎實實地抓好林改工作,做到機構不撤、人員不散、精力不減,不斷深化配套改革,“實現三年基本完成,兩年完善提高”,“確保好事辦好,實事辦實”。使宜陽林改工作深入人心,努力把宜陽建設成山川秀美、資源永續利用、生態產業發達、生態全面優化、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宜陽,實現“綠色宜陽,生態宜陽”的目標,使宜陽林業邁上一個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