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城市農業局農經總站 劉長猛
農村土地確權意義與作用探討
項城市農業局農經總站 劉長猛
為保障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長久穩定,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用5年左右的時間,基本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為農民依法承包的土地頒發一份“身份證”,保障農民對本集體土地承包經營的合法權益。
承包經營權證書的頒發,將進一步鞏固承包農戶市場主體地位和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地位,為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保持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提供法律保障,為保護農民土地承包合法權益、解決農村土地承包現實問題、化解矛盾糾紛的重要途徑,對激發農村生產要素內在活力、促進土地經營權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具有重要意義。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也是農民最大的資產和權益。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與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分離,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發展生產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率。開展農村土地確權登記,將土地承包經營權以用益物權的形式固化于農戶,明確了承包歸屬,保障了農戶承包權益。
1989年土地承包及1998年土地二輪延包時,大多是以打灰橛的方式來劃分農民各家各戶的土地邊界,經過18年來的反復挖掘以及旋耕機的反復翻犁,部分灰橛已很難找到,土地邊界也多有偏移。通過航空影像圖與衛星GPS定位,可以準確測量并標定農民每塊土地的邊界,解決承包土地四至不清,空間不置不明,以及多年耕種過程中邊界偏移等問題。通過逐家逐戶的入戶調查,明確農戶家庭成員并把家庭成員及其關系打印到承包經營權證書上,不僅明確了產權關系,更為承包經營權的繼承提供了依據。
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是實現我國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必由之路。部分農民擔心長期的土地流轉,會導致對土地的承包經營權的喪失而不愿把自家的土地流轉出去。只有通過確權登記頒證,把土地承包經營權以證書的形式固定下來,解決承包經營權權屬不清的問題,才能讓農戶放心的把土地流轉出去,實現土地經營由分散經營向規模經營的轉變。
頒發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不僅可以促進農村土地流轉,更為下一步的農村改革奠定了基礎。
承包經營權證書的頒發,確定了農民和土地之間的承包經營關系,確定了土地的面積大小和空間位置,使農民對土地承包權有了法律保障,相當于給農民吃了顆定心丸。一方面,解決了部分農民擔心的土地長期流轉后權益喪失的問題;另一方面,為土地流轉的流入方提供了準確的土地面積數據,解決了因部分農戶擔心土地流轉后喪失權益造成的租用土地碎片化,土地注入方無法租種到大塊連片土地問題,方便大規模的機械化耕作,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數據庫的建立,將為農民土地承包情況的查詢提供便利。在土地承包數據庫的基礎上,更可以建立土地流轉信息平臺,由農戶自愿登記自己的土地信息,便于有租種需求的合作社或種糧大戶查詢與聯系,促進土地流出方與注入方的信息交流。
2015年11月2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方案指出“要推動土地經營權規范有序流轉,在農村耕地實行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的基礎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引導農民以多種方式流轉承包土地的經營權。”
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是: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政策的實施,必須要以明晰的承包關系為基礎,而土地確權工作,就是要把集體土地的承包經營權落實到本集體組織的每個農戶,明確土地的承包權與農戶之間的關系,保持農戶承包權的長期穩定,使經營權可以靈活流轉。
2015年8月10日,國務院印發的《關于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的指導意見》(國發〔2015〕45號)指出,“按照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和經營權流轉有關要求,以落實農村土地的用益物權、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為出發點,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創新,穩妥有序開展“兩權”抵押貸款業務。”面積大小不準、四至和空間位置不明的土地,不具備金融抵押功能的基礎,而只有長期穩定的土地承包關系,才能成為落實農村金融改革創新的深化和農村土地的用益物權、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的落腳點,才能促進農村金融機構對經營權的抵押業務的試點和實施。
土地確權工作在清查農戶土地大小、確定土地空間位置過程中解決了部分農戶之間存在的土地邊界不清等問題,明確了土地承包經營權歸屬,解決了農戶之間的矛盾。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頒發后,如果再次發生土地邊界偏移等糾紛,則可依據承包經營權證書提供的地理坐標為原始依據,通過實地測量確定邊界位置,解決糾紛,保障農戶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