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豐縣農業局 溫新生
香菇優質豐產管理措施
寶豐縣農業局 溫新生
香菇栽培技術因地而異,但要提高香菇的產量,關鍵要把握好菌筒制作、轉色和出菇管理3個環節,現將具體技術介紹如下。
1.適當推遲制筒時間。制筒時間一般安排在8月初進行。為減少鏈孢霉的污染,可將制筒時間推遲到8月底至9月初。
2.做好培養料的制備與滅菌。培養料配方以木屑為主,麩皮20%,糖、石膏、石灰各1%。木屑經發酵處理后加入麩皮等輔料,培養料含水量控制在55%左右,即手捏料成團落地即散。拌料要均勻,從拌料到上鍋滅菌不可超過6 h,滅菌時火要旺,使其在5 h內溫度上升到97~100 ℃,當溫度達100 ℃后應維持10~12 h,中間補水要用熱水,以保持里面溫度穩定,滅菌結束待料袋冷卻至不燙手時再搬動。
3.接種和發菌。在接種時,除選擇菌絲生長健壯、無污染的菌種外,更應嚴格按照無菌操作進行。接種后將菌袋置于經殺過毒的培養室進行發菌,菌袋按“井”字形疊放,氣溫高時改為三角形排放;培養室室溫高于28 ℃時要采用降溫措施,空氣濕度控制在70%以下,每天要適當通風,7天后進行翻堆。一般接種后20 d,香菇菌絲圈直徑可達到5 cm。
菌絲長滿袋后10~15 d,當菌絲由白色轉為淡黃色,瘤狀突起占菌袋2/3,接種口變褐色,并出現黃水時,選擇陰天進行脫袋下田。脫袋后6~7 d用薄膜罩緊,盡量不搬動,創造高溫環境以利菌絲恢復生長,如果遇28 ℃以上高溫則每天要掀膜1~2次,待菌筒表面長出絨毛狀菌絲時適當掀膜,加大干濕差,使菌絲充分接觸空氣、光照,迫使其分泌色素,脫袋8~10 d結合通風連續噴水2~3次,每天1~2次,并洗去菌筒上的黃水,在正常情況下,開袋后15 d可完成轉色。
注意春季出菇管理,當菌筒完成轉色后,白天菇床緊蓋薄膜,提高溫濕度,早晨或晚上掀膜1 h,使菇床氣溫急劇下降10 ℃以上,人為地創造高的溫濕差,待3~4 d后即可出蕾;當采完一批菇后應停止噴水,增加通氣次數,讓菌絲有7 d的恢復期,然后再按前述方法催蕾出菇,待出菇蕾達到2 cm時開始噴水。春季因氣溫上升,濕度大,易生雜菌,故要加強通風,防止菌筒霉爛,對局部長霉菌的菌筒,可用毛筆蘸1000倍多菌靈液涂污染處,控制其蔓延。后期菇筒菌絲生活力減弱,可采用0.2%葡萄糖、0.3%過磷酸鈣、0.1%磷酸二氫鉀及60 mg維生素B,對水150 kg,浸菌筒來提高香菇產量,改善其品質。
一般來講,香菇在不開傘的前提下,傘徑越大,菇肉越厚;檔次最高,價格也越高。而一些溫型較低并且晚熟的香菇品種,菌絲分解木質素比較徹底,營養積累充足,更利于優質菇的產生。生產上可選擇1363、中香2號等香菇品種。
比如柞木、櫟木、曲柳、楓木等。因為這些硬質樹木屑質地致密,木質素含量高,香菇菌絲生長比較慢,有利于菌絲中養分積累,肉質致密,菇大并且肉厚。
香菇菌絲體階段要求合理的碳氮比為 20~30:1。因為木屑中碳素充足,氮素缺乏,所以一定要在配料中加入合理的含氮化合物,例如麥麩、米糠等。含氮化合物加入量應根據香菇菌株特點而有所增減,早熟高溫品種用量為15%,而晚熟低溫品種用量應增加到20%。
培養基中最理想的含水量為60%,一般情況下,培養基偏濕要比偏干情況下菌絲生長健壯,產量更高一些。無論菌絲體階段還是子實體階段,水分多少都是至關重要的。如果培養基中水分不足,菌絲生長細弱緩慢,營養就積累不夠。而培養基中水分過大,透氣性不好,菌絲缺氧,對后期出好菇極為不利。所以一定要控制好培養基內含水量。
木段栽培香菇時菇質硬實質量好,是因為木段材質致密。代料栽培無論是菌柱栽培還是地床栽培,要求基質壓得越實越好。因為基質中空隙小,空氣少,菌絲生長較慢,呼吸較弱,養分消耗小,到出菇時能保證基質內充足的營養,長出的香菇質量好,產量高。
用木屑代料栽培香菇時,即使產量稍微低一些,也要盡量創造適宜優質菇生長所需的栽培原料和最適的環境條件,使菇蕾能在低溫干燥的條件下,緩慢生長,長成菌傘大,菌柄短,肉質厚,組織致密的優質香菇,使生產者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
植物生長激素的濃度不同,對香菇的菌絲生長作用也不同。吲哚乙酸、赤霉素溶液的濃度小于1 mg/kg,能促進菌絲生長;而大于1 mg/kg時,則會抑制菌絲生長。5 mg/kg的萘乙酸溶液能促進菌絲生長,而20~50 mg/kg的萘乙酸溶液,則對菌絲生長產生抑制作用。只要植物生長激素選擇恰當,適期施用,施用方法正確,均可起到增產效果。
稀土能促進菌絲生長,增加干物質重量,同時稀土也能促進子實體的形成,提高產量。用20 mg/kg的稀土溶液拌料栽培香菇,香菇增產顯著。
用磁化水拌料栽培香菇,香菇菌絲潔白粗壯;用磁化水給子實體噴霧,袋栽香菇可增長12.83%。如果兩者結合,增產效果更加明顯,袋栽香菇可增長17.04%。
用30 mg/kg的檸檬酸、灑石酸,0.2%尿素溶液浸泡菌棒24 h,可起到催蕾增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