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市蠶業試驗站 胡偉
豫南稻區病蟲害防控技術
信陽市蠶業試驗站 胡偉
近年來,信陽市植保在河南省植保站的支持下和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的正確領導下,以部、省級綠色防控核心示范區建設為抓手,創新技術服務模式,做好病蟲害監測、準確發布農作物病蟲害信息、科學指導大面積防防控,水稻綠色防控工作呈現進展迅猛,“三誘技術”(頻振式殺蟲燈誘殺技術、性信息素誘殺技術、色板誘殺技術)、生物防控技術、生態調控與科學用藥技術等綠色防控技術的試驗示范及應用面積逐年擴大。在5個部、省級綠色防控技術承擔縣區(平橋、光山、潢川、固始、商城)及其他縣區共同建立了病蟲害綠色防控核心示范區38個,總面積0.57萬hm2,推廣和輻射帶動綠色防控面積達16.39萬hm2,核心技術覆蓋率達89.1%;綠色防控示范區內綜防效果病害減輕了74.3%,蟲害減輕了83.2%,草害減輕了75.1%;總增產21 024.45萬kg,按照綠色無公害大米3.4元/kg、對照區大米2.8元/kg計算,總增產值144 308.874萬元。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的主推技術如下。
選用Y兩優143、D優725、揚兩優6號、豐兩優6號、65002、岡優系列等高產優質抗性品種,利用品種抗性優勢,控制降低病蟲害危害損失。
整地鏟除田邊溝邊雜草、灌水耙田打撈菌核及漂浮雜物、種子消毒(用生石灰、多菌靈、井岡霉素等制劑浸泡稻,預防稻瘟病、紋枯病、白葉枯病等)、工廠化育秧用殺菌劑處理培養土、搞好健身栽培、帶藥移栽等措施,壓低害蟲基數和減少病害的侵染來源。
施肥采用前輕后重模式,增施磷肥和鉀肥,控制氮肥;在水的管理上采用干干濕濕的方法。濕潤管理,及時露曬田,減少無效分蘗,把群體控制在合理水平,防止田間密蔽過大,控制病蟲害,特別是病害的發生。
利用螟蟲化蛹期抗性弱的特點,在春季越冬代螟蟲化蛹期(3月中下旬)統一翻耕冬閑田、綠肥田、灌深水浸漚,浸沒稻樁7~10 d,可殺死70%~80%的螟蛹,有效降低蟲源基數。冬種田在收獲后及時耕漚,也有一定的滅螟效果。
在水稻移栽后7~10 d扎根返青、開始分蘗時,每667 m2稻田放養15日齡鴨子10~20只,破口抽穗前收鴨。通過鴨子的取食和踩踏活動,減輕蟲害、病害和雜草發生危害。
使用螟蟲性引誘劑誘殺螟蟲雄蛾,使雌蛾不能正常交配繁殖,減少下代基數,減輕發生危害。在暝蟲越冬代和主害代始蛾期開始,田間設置螟蟲性信息素,每667 m2放1個誘捕器,內置誘芯1個,每代放1次,誘捕器高出水稻30 cm,集中連片使用,可誘殺螟蟲成蟲,降低田間落卵量和種群數量。
每2~3.33 m2稻田安裝1盞太陽能頻振式殺蟲燈,殺蟲燈底部距地面1.5 m,于害蟲成蟲發生期天黑后開燈,天亮后關燈,利用燈光引誘集中殺滅水稻二化螟、三化螟和稻縱卷葉螟等成蟲,以達到減少田間落卵,減輕幼蟲危害。
推廣使用Bt(蘇云金桿菌)、核型多角體病毒、阿維菌素、氯蟲苯甲酰胺、井岡霉素、甲基硫菌靈、咪鮮胺、井岡·蠟芽孢桿菌、枯草芽桿菌等生物和高效低毒環保農藥防治螟蟲。生物農藥要比化學農藥提前2~3 d使用。
保護利用稻田天敵,發揮天敵對害蟲的控制作用。一是保護青蛙、蜘蛛等稻田天敵。青蛙、蜘蛛等稻田天敵可以消滅螟蛾、飛虱、蝗蟲等水稻害蟲,是水稻綠色生產重要且有效的技術之一。二是釋放赤眼蜂。赤眼蜂“生物導彈”防治技術是指在害蟲產卵時期,在田間釋放人工飼養的害蟲卵期天敵——赤眼蜂,赤眼蜂成蟲將卵產在害蟲卵內(寄生),使害蟲的卵不能孵化,從而達消滅害蟲的目的。赤眼蜂釋放最佳時期為害蟲發蛾初期,每667 m2釋放稻螟赤眼蜂卡6個約1萬只。
通過試驗示范研究,在農作物病蟲中等發生的情況下,利用選用抗耐病蟲品種、深耕灌水滅蛹技術、稻田放鴨除草控病蟲技術等農業技術,性誘劑誘殺螟蟲等技術,殺蟲燈誘殺螟蟲、稻飛虱、稻縱卷葉螟、地下害蟲等技術生物農藥和高效低毒農藥防治病蟲害等綠色防控措施,可基本控制農作物常見的病蟲草害,保護利用了天敵,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在實際生產中,病蟲大發生時應以化學防治為主,偏重發生時綠色防控和化學防控相配合,中等發生時以綠色防控為主,這樣病蟲損失率顯著下降,產量和質量明顯提高。既減少了病蟲防治成本,又提高了病蟲防治效果;既保障了農作物生產安全,又保證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因此,綠色防控措施在生產上應大力推廣應用,是保障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的一項行有效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