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農業信息中心 楊柳
涉農突發事件網絡輿情引導體系的構建
河南省農業信息中心 楊柳
隨著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網上輿論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尤其是近年來,涉農突發事件接連不斷,網上涉農負面輿情層出不窮,對農業生產和農民增收造成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有的還直接危害到行業的穩定健康發展。做好涉農突發事件以及網上負面輿情的應對工作,建立科學的突發事件輿論引導體系,是一個必須要面對和解決的全新課題。
突發事件的發生往往會出乎人們的意料,隨著博客、微博、微信等新技術和新的交流手段的不斷發展,突發事件以什么時間、什么方式和什么內容出現,都是人們無法把握的,這就說明突發事件發生的具體時間、具體的態勢以及造成影響的深度,都是難以預測的。
一些突發事件,大多是由少數人操縱,通過網絡技術宣傳和鼓動而把一些群眾卷到事件中來。人們通過網絡進行互動交流、發布信息或者圖片,可以在一瞬間成為焦點,獲得極大的關注,從而引發人們的恐慌。
以網絡為典型代表的突發事件,具有多渠道的傳播性。透過手機、平板、筆記本電腦等渠道都可以進行傳播。此類突發事件還具有延伸性,而且觸發的地域十分廣闊。
突發事件往往具有很強的危害性和破壞性,造成的后果和損失具有不確定性。突發事件一旦發生,就可能對生命財產、社會秩序、公共安全都構成很嚴重的危害,甚至造成巨大生命財產損失,引起社會不安。突發事件的網絡輿情破壞性極大,不可忽視。
對網絡等新媒體“雙刃劍”的特點了解不深刻,網絡用得好,可以加強領導能力,提高執行力;用得不好,可能會影響社會穩定,削弱領導力。對于網絡輿情的巨大影響,很多農業部門目前仍沒有清醒認知。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一是認為輿情工作不會對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產生大的影響;二是對網民群體存有偏見,認為網民的言語不值得重視;三是領導干部對互聯網平臺一知半解,對一些重要的網絡問題、網絡現象缺乏一定的了解。
農業系統普遍沒有專門機構和專業團隊研究并開展新媒體輿情應對,不能及時發現、匯集和回應網絡熱點問題。對網民群體的輿論引導能力不強,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我們農業部門自身網絡宣傳和輿情引導陣地建設滯后;二是農業部門缺少自己的“意見領袖”。在“大眾麥克風”時代,網絡意見領袖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在目前眾多的意見領袖中,能夠為農業部門作出客觀評述的很少。
發現涉農輿情后,很多地方的農業部門不能及時做出反應,在突發事件和敏感問題上缺席、失語、妄語,導致輿論話語權旁落,難以成為突發事件的第一定義者。同時,他們仍依賴并借助于傳統媒體的正面宣傳,對網絡輿論陣地疏忽大意。有些地方會采取傳統媒體通稿配合網絡媒體發布的形式,很少會運用到新型輿論平臺。
要充分重視農業網絡輿情工作的人才培養和隊伍管理建設問題,只有人才和隊伍才是加強網絡輿情引導的重要保障。要建立一支由高素質專業人士組成的網絡輿情的搜集、分析、引導和應對的網絡輿情管理隊伍,能充分了解和解決百姓最關心、最實在、最核心的利益問題,同時打擊網絡上的誹謗和謠言,及時將事實真相公布于眾。
就農業部門而言,要建立專門的農業輿情監測管理平臺。通過平臺建設及運行,以實現對涉農輿情的全面監測、實時分析與及時預警,全面提升輿情監測工作能力,更好地為農業部門輿情應對和科學決策提供依據。要以“平臺上移、服務下延”的思路,加快平臺推廣使用,同步做好輿情監測與輿論引導,確保涉農輿情工作的“速度、廣度、深度”。充分利用微博、微信、論壇等新媒體,發布好聲音,傳播正能量。
要著力建設網絡輿情引導機制,積極探索信息通報、輿情上報、會商研討、分工編報等輿情工作方法,努力形成農業部輿情主管部門總體協調負責,各行業、各地區全面參與、主動應對、緊密合作的工作格局。同時,盡快出臺農業網絡輿情管理文件,建立輿情監測、分析研判、報告編寫、應急處理、輿情應對等一系列規章制度。
與農業部門溝通協商,成立應急響應領導小組,建立網絡輿情應急預案制度,及時、準確發布有關信息,澄清事實,解疑釋惑,主動引導網上輿論,維護社會安定,最大程度低避免、縮小和消除突發涉農網絡輿情事件造成的負面影響,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按網絡輿論事件的性質、嚴重程度、可控性和影響范圍,可將其分為特別重大、重大、較大和一般幾個等級,一旦遇到突發網絡輿情事件,應及時對應級別進行處理預案。
農業部門要舍得投入人力物力,搭建好與民眾溝通的信息橋梁,增強與人民群眾的溝通聯系。及時地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準確消息。及時回應社會和媒體對農業熱點問題的關切,正確引導社會輿論。同時要進一步加強日常的農業宣傳工作,充分利用專家的權威,在熱點輿論話題中傳播信息,加強民眾相關農業科學知識風險教育,壓縮虛假信息傳播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