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奶周期如何發力
從2008年的奶剩到2013年的奶荒再到2014年的奶剩,我國乳制品行業“奶荒”“奶剩”交替出現的現象似乎已是市場輪回。近日,中國奶業協會和農業部奶及奶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發布的《中國奶業質量報告(2017)》顯示,2011~2016年全國奶類產品的產量分別為3811萬噸、3869萬噸、3650萬噸、3841萬噸、3870萬噸、3712萬噸,總體呈增長態勢,只有奶荒的2013年產量明顯偏低,而2016年產量也同比下滑4.1%,相對2011年下滑2.6%。其中,牛奶產量同比下滑4.1%,羊奶及其他奶類產量同比下滑4.3%。
對此,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王加啟表示,我國奶類產品產量的下滑歸因于我國奶業結構的調整,對質量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其中很多散戶小戶的技術水平不夠,則會逐漸退出市場,這是產業結構調整的正常過程。此外,王加啟認為,我國奶業發展關鍵點不是產量的多或者少,而是是否有競爭力,是否能滿足消費需求,如果這兩方面欠缺則需要調整自身的結構。
確實,在近年來進口奶的沖擊下,我國奶業反而轉危機為機遇,質量水平不斷提升。《中國奶業質量報告(2017)》顯示,2016年,生鮮乳抽檢合格率99.8%,乳制品抽檢合格率99.5%,在食品中保持領先。嬰幼兒配方乳粉抽檢合格率98.7%,比2015年提高了1.5個百分點。
王加啟對此表示,出現這種現象的根源在于我國目前奶業一體化的水平比較低,尤其是奶業養殖和奶業加工環節之間的連接比較脆弱,這種脆弱的狀況導致了某些季節某些地區出現奶價波動和企業拒收奶等現象,但目前的狀況正在逐步改善,整個產業結構正在實現從數量到質量的轉變,為消費者提供優質奶。
“而要最終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做到兩個方面,一是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實現養殖和加工一體化,榮辱與共,二是大力開拓消費市場,因為我國目前存在的奶荒和奶剩的現象大部分還是表面的,我國目前的人均消費量遠遠到不了奶剩的程度,消費市場的開發還遠遠不夠,而這將成為接下來我國奶業發展的重點。”王加啟如是說。
(周子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