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有趣的“高考”試題
1932年清華大學的國文考試題,其中有一道怪題——“對對子”。上聯是“孫行者”,要求考生對下聯。據說后來只有3人答對了,他們對的是“胡適之”。“孫”對“胡”(猢猻),“行”對“適”,“者”對“之”,答案用的是時髦人物胡適的名字,十分有趣,大大出乎出題者的預料。但后來據一位考生透露,這樣答其實也不是十分準確,“胡適之”的“胡”與“孫行者”的“孫”平仄不協(都是平聲),最標準的答案應該是“祖沖之”。
這道怪題的“始作俑者”是清華大學教授陳寅恪。陳寅恪——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和語言學家,時任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導師。當時人們都認為“孫行者”的標準答案就是“胡適之”,而且還都以為是陳寅恪有意為之,目的就是調侃一下胡適,其實陳寅恪擬定的標準答案是 “王引之”(清代學者)和“祖沖之”。
陳寅恪如此出題肯定有他自己的道理,但社會輿論對于這種考試形式卻很不理解,當時中國的中小學教育已推行白話文十余年之久,盡管社會上堅持使用文言者還依然不少,但白話文已占據了主流地位,“對對子”在當時的正規學校教育中已銷聲匿跡多年。所以人們普遍認為陳寅恪此舉是有意復古開倒車,后來甚至還有人將這次考試當作笑談,所以“對對子”這種形式沒有再應用,更沒有推廣。
臧克家當年報考國立青島大學(今山東大學)時,國文考試有兩個題目,一是 “你為什么投考青島大學”,一是“雜感”,兩題任選一道。但臧克家兩題都做了。他寫的“雜感”只有三句話:“人生永遠追逐著幻光,但誰把幻光看作幻光,誰便沉入了無邊的苦海!”這三句雜感雖然短小卻飽含哲理,后來臧克家在回憶文章中說:“它是我嘗盡了人生的苦味后,從中熔煉出來的哲理,也是我在政治大革命失敗之后,極端苦痛而又不甘心落寞的一種無可奈何的悲痛消沉心情的結晶。”聞一多對此極為欣賞,從中看到了臧克家的內心世界,于是便判了98分的高分,將數學考試吃了“鴨蛋”的臧克家破格錄入了青島大學。據說當年聞一多報考清華時,其他學科成績平平,也是唯獨作文文才并茂而為主考老師所賞識。這次破格錄取臧克家,可能是聞一多想起了自己的經歷,多少有點惺惺相惜之意吧。
(據小故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