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光山縣分校 鄒大祥
科技引領 大膽創新推動青龍河合作社產業健康發展
河南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光山縣分校 鄒大祥
光山縣青龍河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位于信陽市光山縣羅陳鄉張樓村,于2008年10月注冊成立,是《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出臺后,光山縣首批成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之一。合作社轄家庭農場3家,社員210戶,現有理事長1人,副理事長2人,監事長1人,下設辦公室、財務部、生產技術部、加工銷售部、綜合經營部。合作社現有辦公用房2棟,生產用房(車間、車庫)2 000 m2,育秧大棚0.67 hm2,正在興建的大米加工廠1處、倉儲1棟,總面積1 hm2。目前,合作社流轉經營土地面積373.33 hm2,擁有各類機械74臺(套),糧食倉儲、加工設備較為完善,固定資產800多萬元,以糧食為主的產業開發已初具規模。同時,合作社擁有茶葉、花卉種植面積50 hm2,生態養殖水面近百畝。
合作社始終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不斷健全組織機構和管理制度,大膽創新,推動合作社產業不斷健康發展。
合作社運作團隊由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員組成,是合作社經營管理的核心力量。管理人員熟悉本行業經營,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合作社理事長劉正禮,注重農業新技術推廣應用和農業裝備建設,以農業全程機械化為手段,帶領社員開展以糧食為主的農業標準化生產,發展生態、優質、高效農業。劉正禮曾先后被授予河南明星農機大戶、河南省農村優秀實用人才、河南省種糧大戶、全國種糧大戶以及河南省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是2015年河南合作經濟年度成就獎十大新聞人物。
在農業種植經營上,合作社重視“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理念,長期聘請河南農業大學、信陽農林學院以及光山縣農業局、科技局、農機局相關業務部門作為合作社主要技術支撐后盾。聘請的主要農業技術指導顧問有中國作物學會栽培委員會名譽主任凌啟鴻教授、河南農業大學農學院趙全志教授、信陽農林學院史洪中教授等,在合作社推廣實施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
合作社按照“農業院校+政府部門+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建立水稻、小麥、油菜種植示范基地和農民培訓基地。
2013年合作社與縣農業局合作建立全國農技推廣水稻(小麥)示范基地;2014年合作社與河南農業大學農學院簽訂大學生教學科研創業就業校外實習實訓基地;2015年合作社與福建科薈種業有限公司合作建立新品種生產試驗示范基地;2015年成為河南省農廣校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農民田間學校;2016年合作社與布勒(無錫)商業有限公司合作建立大米加工示范工廠。合作社以基地為載體,圍繞生產技術、農產品標準、新技術開發、食品安全、市場營銷、電子商務等方面,對合作社成員進行技術指導和培訓,提高成員的生產經營管理水平及技術水平。在產業發展上,以糧油種植經營,開展生產服務,發展訂單生產,建立農超對接、農社對接直銷渠道,延伸產業鏈條。通過開展工廠化育秧、代耕代種、統防統治等農村社會化服務,建立集糧食生產種植、加工及銷售為一體的生產綜合體,示范帶動一、二、三產業融合,實現產業鏈條延伸和產品增值。
合作社始終注重對外交流協作和項目建設,增添發展活力。目前,合作社已完成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超級雜交稻百畝高產攻關示范項目、農業部水稻高產創建項目、河南省農牧一體化重大農技推廣服務試點豫南稻茬小麥增產技術集成示范項目。正在組織實施的有信陽市第一家以大米深加工為主的光山縣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試點項目。合作社近年來依托技術協作和項目實施,示范推廣水稻工廠化基質育秧技術、水稻機插精確定量高產栽培技術、豫南稻茬小麥增產技術,借以推動合作社產業發展。
合作社不斷創新,健康發展,曾先后獲得全國農機合作社示范社、河南省優秀農機合作社、河南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示范基地。2015年獲得河南省合作經濟年度成就獎二十佳。2016年,合作社機械化作業面積0.13萬hm2,其中合作社糧食種植面積373.33 hm2,代耕代種其他種植戶耕地面積253.33 hm2,跨區機收300 hm2,統防統治作業面積266.67 hm2,糧食總產量達280萬kg,年總經營收入1 560萬元,社員年人均純收入3萬多元。
合作社將繼續堅持“特色明顯、功能配套、科技支撐、高效富民”的發展定位,規劃建設光山縣青龍河現代農業示范園區。以糧油產業為主導,以有機農業產業為核心,以農業新技術引進、高產栽培試驗、農機農藝融合示范為載體,精心打造萬畝現代農業示范區,引領帶動合作社社員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同時,圍繞“高效、實用、富民”的發展方向,發揮資源優勢和交通優勢,以糧食加工業、休閑創意、鄉村旅游、民宿體驗為載體,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拓寬增收鏈,彰顯現代農業特色,助推光山縣青龍河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農業增產、成員增收,實現農村經濟健康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