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蠶業科學研究院 馬靜 李克向
大棚木板方格蔟自動上蔟技術要點
河南省蠶業科學研究院 馬靜 李克向
上蔟結繭是養蠶的主要環節,是決定蠶繭產量和品質好壞的關鍵時期。選擇上蔟蔟具和上蔟方法,科學合理地安排上蔟時期以及采取正確的蔟中保護技術,是提高蠶繭質量和品質的有效措施。上蔟具有時間緊、用工多、任務重等特點。現在生產上推廣的大棚養蠶,投種量多,若不能及時上蔟,會造成熟蠶在蠶座上吐絲結繭,易對蠶繭的產量和質量造成較大的影響。因此,本文以淅川縣荊紫關鎮盛坤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吳村蠶桑生產基地為例,就大棚木板方格蔟自動上蔟技術與大家共同商榷。
該鎮自1985年開始利用灘涂種桑養蠶,到1995年桑園面積達1 333 hm2,年養蠶3萬張,全部采用木板方格蔟人工揀拾熟蠶上蔟。其中使用的木板方格蔟長1 m,寬0.7 m,由河南省蠶科院設計。2012年該公司利用土地流轉在丹江灘涂上重新規劃桑園。為了節省勞力,減少養蠶成本,增加養蠶經濟效益,公司在桑園內建大棚,1個大棚410 m2,能養10張蠶種,改揀拾熟蠶上蔟為木板方格蔟自動化上蔟。
用蠶網提熟蠶,再將蠶撒在塑料膜上,將方格蔟平放在上面,待熟蠶上爬后,再將方格蔟掛在樹蔭下或黑網下,進行室外掛蔟,室內結繭。蠶繭質量比其他傳統蔟具上蔟有所提高,但存在占場地多、蠶農工作量大等缺點。后來逐步被塑料折蔟替代,并使用懶上蔟法,即見熟蠶添食脫皮激素后,直接將折蔟攤放在蠶座上,但蠶繭質量明顯下降。
利用熟蠶向上爬行的習性,在蠶座上直接放置蔟具,讓熟蠶自動爬上蔟具結繭。本方法省力高效,緩解了勞動力緊張的局面,節省了掛蔟場地。但要求蠶兒發育齊一,適熟上蔟。生產操作上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確保蠶兒發育整齊,促使熟蠶齊一
1.做好蠶種補催青工作。蠶種點青后,在合理的溫濕度保護下,進行黑暗保護36 h,確保蠶種正常發育,孵化齊一。
2.精養小蠶。小蠶期是整個養蠶過程中的關鍵階段,俗話說:“養好小蠶一半收。”嚴格控制溫濕度,根據飼育品種的性狀特點,選擇能夠滿足蠶兒生長發育需要,促進蠶兒體質強健的適熟葉,促使蠶兒就眠齊一。同時做好小蠶用葉的存放保護,全部用濕棉布覆蓋,防止發熱。采用塑料薄膜防干育,每日3次葉,控制切桑分寸,給桑均勻,每次給桑做到上下調位,每次揭膜給桑前做好勻座工作,做到小蠶期蠶不駝蠶。
3.做好眠起處理工作
(1)小蠶期飼育管理。1~2齡由于用葉適熟偏嫩,就眠齊一,一般不用提青。3齡若就眠不齊,則進行提青分批,即見眠后10 h若仍未眠齊,則進行加網、給桑、提青。青頭蠶按各張蠶種順序編號放在離火道口溫度稍高處,促使蠶體發育齊一。
(2)大蠶期飼育管理。可在大眠時進行提青分批處理,即5%左右蠶眠時,即行提青分批。經過提青后,一般應待蠶兒全部蛻皮后再進行餉食。5齡起蠶分批餉食、喂養。蠶座蠶頭要稀,給桑均勻。這樣做既可促使上蔟齊一,又可分先后2批,可減輕上蔟時的勞動強度。
(3)精養遲眠、遲起蠶。飼育遲眠蠶時及時做好擴座、勻座,保證每頭都能就近食葉。可適當給予適熟偏嫩葉以提高食下率,以促進蠶兒飽食就眠。飼育遲起蠶時,可在蠶起齊后,適當提前給葉餉食,促進發育以趕上大批蠶兒。
(二)做好蠶期防病消毒工作,及時淘汰病弱蠶
小蠶棚和大蠶棚相距500 m,中間有園林植物作為隔離帶。小蠶專養至4齡餉食2次葉,才轉入大蠶棚飼養。飼養過程中要嚴格進行防病消毒工作,4~5齡蠶每天撒新鮮石灰粉1次;每隔1 d撒大蠶防病1號進行蠶體蠶座消毒。發生僵病時,每天撒防僵粉或三七灰1~2次;4齡第3天及5齡第2天、第4天、第6天,體噴或添食滅蠶蠅1次。為了減少混育感染的機會,蠶期中嚴格提青分批,及時淘汰病弱蠶,量多時單獨飼養,量少可淘汰。淘汰蠶可放入石灰缸中,集中深埋。
(三)適時掛蔟
見5%~10%熟蠶時按常量添食脫皮激素后,蠶座進行加密,即2行蠶合并成1行,即行掛蔟。間距按方格蔟的空數和單位面積蠶頭數來決定,一般在12 cm。次日將蔟片上部的游山蠶拾下,再放回2蔟間的蠶座上,使其重新上爬,入孔結繭。
(四)上蔟后注意控制大棚內的溫濕度
注意揭開大棚兩側進行通風,做到“出口干”以提高解舒率。若溫度低時可用“地火龍”升溫排濕。
(五)及時除沙,保證蠶繭品質
及時抽出蔟片下的編織袋進行除沙,以免繭色發黃而影響蠶繭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