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鹿邑縣分校 丁慶永 胡建中
冬前麥苗發黃原因及管理措施
河南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鹿邑縣分校 丁慶永 胡建中
近年來,河南東部冬前麥苗發黃死苗面積呈現逐年上升趨勢。鹿邑縣農業局農技人員通過走訪群眾和田間試驗,找出了麥苗發黃、死苗的原因及有效管理措施,總結歸納如下:
(一)秸稈還田質量差
近年來,鹿邑縣和豫東周邊市縣積極響應河南省委、省政府的號召,嚴禁焚燒秸稈,大力推廣秸稈還田。但實施玉米秸稈還田的農戶,由于秸稈量大,多數農戶沒有深耕,只旋耕而不進行耙磨鎮壓,造成耕層秸稈棚架,土壤虛松,種子直接播種在懸虛的松土中或未腐熟的秸稈上。秸稈腐爛過程中與麥苗爭水爭肥,造成黃瘦弱苗。
(二)只旋耕不耙磨鎮壓
部分農戶雖未實施秸稈還田,但在整地時只旋耕不耙磨鎮壓;或只簡單耙磨,土壤懸虛,致使播種過深,播種后透風跑墑,麥苗發黃細弱。
(三)管理措施
以上整地、播種質量差的麥田應及時鎮壓,以踏實土壤,促進麥苗健壯生長。翌年秋耕時深耕深犁,耕深達到25 cm,以后每隔3年深耕1次,深耕后細耙鎮壓。足墑播種,播種深度控制在3~5 cm。
(一)拌種劑量大
拌種時藥量過大,使根尖受傷、膨大,養分傳導受阻,造成葉片黃死。
(二)除草劑使用不當
1.上茬作物除草劑用藥量過大,或噴藥時間過晚,導致土壤中殘留超標,造成麥苗發黃矮化。
2.當季麥田噴施除草劑不當。一是用藥量大。冬前麥田雜草較小,廠家推薦使用的劑量就可起到較好的防效,但有些農民在化學除草時,盲目加大使用劑量,造成麥苗受害發黃,甚至死苗。二是用水量過少。個別農民為圖快,用于稀釋藥液的水量不夠,致使稀釋后的藥液濃度高,且噴藥時怕有遺漏,來回重疊噴藥,草多處重噴現象普遍,造成除草劑藥害。
(三)管理措施
以上受藥害的麥苗,輕者可噴施蕓薹素內酯或優質氨基酸葉面肥,重者可及時噴施解害靈或920,以此解除藥害,促苗轉壯。
(一)施肥量過大
由于施肥量過大,肥料濃度過高而產生鹽害,造成燒根、爛根,或因施用縮二脲超標的劣質尿素,發生燒根、燒苗,造成肥害。
(二)施肥不合理
小麥施基肥時,氮磷肥施用不足,或施用的氮磷肥含量低,導致小麥葉片發黃,植株矮小瘦弱。
(三)管理措施
對于因施肥量過大造成肥害的黃化麥田,可采用噴施解害靈或植物生長調節劑+葉面肥的方法進行緩解。對于缺氮肥的黃化麥田,應在春節前后每667 m2追施尿素5 kg左右,起身期每667 m2再追施尿素12~15 kg。對缺磷肥的麥田,可每667 m2溝施磷酸二銨10 kg,或過磷酸鈣45~50 kg。
(一)地下害蟲造成死苗
近年來,隨秸稈還田面積的不斷擴大,地下害蟲危害呈回升趨勢,田間危害較重,尤其是土壤處理與藥劑拌種質量差的地塊,在小麥播后30 d,田間就開始出現因地下害蟲危害形成黃苗、死苗的缺苗斷壟現象,嚴重田塊麥苗受害率在5%以上。
(二)管理措施
對輕度發生的地塊,可選用有機磷(辛硫磷或毒死蜱)對水噴淋受害麥苗根基部,并向兩邊各延伸1~2 m進行挑治;重發地塊,可用土壤處理劑或以上有機磷藥劑制成毒土順壟撒施。
(一)小麥根部、基部病害
小麥全蝕病、根腐病和紋枯病等為害根系和莖基部,阻礙養分和水分的運輸而造成小麥葉片發黃。
(二)管理措施
每667 m2可用三唑酮、戊唑醇等藥劑進行莖基噴霧防治。對小麥全蝕病發生較重的田塊,翌年可實行與蔬菜輪作種植。
(一)原因
播種不勻或播量過大,使麥田局部或整體群體密度太大,也會導致小麥發黃。
(二)管理措施
此類麥田應迅速疏苗并及時追肥,可每667 m2追施尿素6~7 kg,葉面噴施2%~3%的尿素水溶液,促苗轉壯。
(一)原因
持續低溫,光照時間少,小麥苗情整體較弱。受低溫凍害影響的小麥,表現出葉黃,生長瘦弱。
(二)管理措施
寒流到來之后要加強防凍害管理,及時噴施葉面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