鄲城縣農業局 張艷
棉花枯萎病的發生及綜合防治
鄲城縣農業局 張艷
棉花枯萎病是棉花的重要病害之一。多數地區為枯萎病和黃萎病混發區。該病具有毀滅性,一旦發生很難根治。重病株于苗期或蕾鈴期枯死,輕病株發育遲緩,結鈴少,吐絮不暢,纖維品質和產量均下降。
枯萎病在子葉期即可表現癥狀,現蕾期達到發病高峰,重病株大量死亡。現蕾期過后,未死的病株逐漸恢復生長,癥狀趨向不明顯或隱蔽。到結鈴后期,溫度下降,病株可再次表現癥狀,葉片、蕾鈴大量脫落,重者枯死。常表現出不同的癥狀:一是黃色網紋型:病葉葉脈褪綠變黃,葉肉仍為綠色,呈現黃色網紋狀,最后葉片變褐枯死或脫落;二是紫紅型或黃化型:子葉或真葉呈紫紅色或黃色,多在葉緣發生,無明顯網紋,嚴重時全株枯死;三是皺縮型:病株節間縮短,明顯矮化,葉片深綠色,稍增厚,皺縮不平;四是青枯型:多發生在暴雨后,全株葉片萎蔫下垂,青干枯死;五是頂枯型:多發生在棉花生長后期,病株自上而下逐漸枯死,葉片、蕾鈴大量脫落。病株維管束變為深褐色。在潮濕條件下,枯死的病株莖稈表面能產生大量的粉紅色霉層。
(一)侵染病源
病菌主要在種子、病殘體或土壤及糞肥中越冬。
1.帶菌種子的調運成為新病區的主要初侵染源。
2.土壤帶菌是病區最重要的初侵染源。春季播種后病菌開始萌發,產生菌絲,從棉株根部傷口或直接從根毛及根表皮侵入,在寄主維管束內繁殖擴展,進入枝葉、鈴柄、種子等部位。
3.病菌可通過中耕、澆水、農事操作等近距離傳播,病殘體遇高濕的條件也可長出孢子借氣流或風雨傳播,從而進行侵染。
4.棉枯萎病菌的遠距離傳播,主要是借助于附著在棉花種子上的病菌和帶菌的棉籽餅。
(二)發生規律
定苗期至現蕾期出現第1個發病高峰,夏季高溫季節,病菌生長受到抑制,病害發展緩慢;秋季多雨,氣溫下降,病菌生長旺盛,出現第2個發病高峰。夏季大雨或暴雨后,地溫下降易發??;秋季多雨時,重病株從頂端向下方枯死,在枯死的莖稈節部會產生大量分生孢子,起再次侵染的作用。子葉期至結鈴吐絮期均可發病,以5片真葉到蕾鈴期發病較重,為害盛期多在現蕾期。土壤溫度20 ℃時開始發病,25~30 ℃時發病最有利,達到33~35℃病情減輕,9月以后形成二次發病高峰,土壤濕度和該病的發生關系更密切,如果棉花出苗后,遇到幾次大的降雨,土壤濕度大,地溫降低,通氣不良,不利于棉花根系發育,常引起棉花枯萎病暴發。
(一)農業防治
重病田實行水旱輪作2~3年,或與小麥、油菜等輪作3~4年。適期播種,合理密植,及時定苗,拔除病苗。晚定苗,拔除病株,帶出田外集中燒毀;中耕松土,提高地溫和透氣性,增強根系活力。增施底肥和磷鉀肥;噴施生長調節劑,提高棉株抗病性;種植抗病品種。
(二)種子處理和土壤處理
1.種子處理??蛇x用下列藥劑:40%敵磺鈉可濕性粉劑400~500 g/100 kg種子;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200~300 g/100 kg種子;2%戊唑醇種子處理可分散粉劑1:250~500(藥:種)拌種,防效較好。棉種經硫酸脫絨后用種子質量的0.2%的80%乙蒜素乳油對適量水藥液,加溫至55~60 ℃溫湯浸種30 min,或用0.3%的50%多菌靈膠懸劑在常溫下浸種4 h,晾干后播種。也可以選用下列藥劑進行種子包衣:20%多·福(多菌靈·福美雙)懸浮種衣劑l 000~2 000 g/100 kg種子;20%多·甲枯·克(多菌靈·甲基立枯磷·克百威)懸浮種衣劑3 000~5 000 g/l00 kg種子進行種子包衣。
2.土壤處理??梢栽谡貢r,每667 m2撒施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4~5 kg加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2~3 kg,或每667 m2用70%五氯硝基苯可濕性粉劑5~7 kg加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2~3 kg;也可以將病棉株周圍土壤翻松,用99.5%氯化苦液劑125 mg/m2均勻施入土壤內,加水15~25 kg助滲,然后用干細土嚴密封閉病點。葉面噴施保得微生物葉面增效劑2 000~2 500倍液,或0.01%蕓薹素內酯乳油4 000~8 000倍液,提高棉株抗病性。
(三)藥劑防治
病害發生初期是防治的關鍵時期??捎孟铝兴巹?2%乙蒜素·三唑酮乳油40~50 mL/667 m2;25%咪鮮胺乳油800~1 5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15%混氨鎂·混氨錳·混氨銅水劑250~375 mL/667 m2;85%三氯異氰尿酸可溶性粉劑10~42 g/667 m2;30%乙蒜素乳油55~78 mL/667 m2;1.8%辛菌胺醋酯鹽水劑416~694 mL/667 m2,對水80~l00 kg;80%惡霉·福美雙可濕性粉劑400~8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500倍液;14%絡氨銅水劑1 500倍液;30%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86.2%氧化亞銅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30%苯醚甲環唑·丙環唑乳油1 000~1 500倍液;41%氯霉·乙蒜(氯霉素·乙蒜素)乳油34~68 mL/667 m2,對水80~100 kg;12.5%多菌靈·水楊酸懸浮劑250倍液灌根,每株100 mL,20天后再灌1次,有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