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城縣農業局 孔祥瑞
提升商城縣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調查與思考
商城縣農業局 孔祥瑞
近年來,商城縣糧食產量持續增長,農民收入不斷增加,農業發展躍上了歷史的新臺階。但我們依然要清醒地看到,商城縣農業持續穩定增產的基礎并不牢固,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特別是耕地的綜合產出能力還需要進一步提升。無論從近期還是長遠、從農業自身發展還是從全縣經濟發展看,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增強農業發展后勁都是一項刻不容緩的重要任務。
(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概念
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間內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形成的農業生產各種要素相對穩定的綜合產出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一個地區農業生產總體水平和農村經濟實力的主要標志。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一般用三種形態來衡量:一是糧棉油、肉蛋奶、果蔬漁等物質產量;二是農產品的價值形態,即農業產值、農業收入等用貨幣計算的等價物價值;三是為人們生產和生活創造的生態環境。
(二)構成要素
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構成要素主要包括三大類:一是物質要素。主要是土地資源、水資源、勞動力、種子、肥料、農業機械、農產品市場、農業信息體系、農產品加工等。二是科技要素。主要通過產前、產中、產后的系列化服務,滲透到物質要素的各個部分和環節。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科技要素在農業經濟增長中的貢獻份額不斷提高。三是制度要素。主要通過制度形式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和政策扶持導向,以增加或調整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各物質要素的投入數量和結構比例。
(三)主要特點
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特點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具有開放性。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是社會生產力的一部分,必須跳出就農業抓農業的思維定勢,堅持用工業化、城鎮化、科學化、科技化的理念來詮釋新時期的農業工作。二是具有全面性。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中每個構成要素都不可或缺,既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必須加強全面建設,優化組織,形成合力。三是具有超前性。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與實際產出水平并不平衡,存在增產潛能。為適應消費需求,避免價格大起大落,必須正確引導,超前建設,使各種農產品的產出能力明顯高于現實消費需求。四是具有持續性。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是保障農副產品持續供給的產能過程,既要各種構成要素不斷積累,又要綜合水平不斷提升,必須是漸進的、持續的。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穩天下、安民心、促發展的前提。當前,農業作為第一產業,發展速度均滯后于二、三產業,特別是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資金規模、效益狀況等,遠比不上二、三產業的投入,抵抗自然災害能力弱,很難形成相對穩定的農業綜合產出平臺。
(一)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基礎
商城縣農業和農村經濟形勢較好,糧食連續十一年增產。但是,我們還應該看到,商城縣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的基礎還很不牢固,進一步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農民才能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更多穩定的收益。
(二)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是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的必然選擇
農業仍然是國民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投入不足,基礎脆弱,農業生產投入大,產量不高,收入增漲緩慢,農民生產積極性受到打擊。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既是促進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的結合點,也是解決當前農民生產積極性和促進農業發展的結合點。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既有利于抵御農業自然風險,又有利于提高土地產出率;既有利于提高農民在農業生產中的主動性,又能提升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也就夯實了農業持續穩定發展的基礎。
商城縣地處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地帶,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熱同期,農業發展自然條件優越。全縣河流縱橫、水網密布,灌溉系統發達。商城縣全年日照時數2 004.4 h,年日照率為45%,光、熱、水資源豐富。近年來,商城縣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農業技術服務體系不斷完善,農業機械化率不斷提高,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不斷提升,但我們仍要清醒地看到,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依然存在很多問題,需要進一步強化建設。
(一)農業基礎薄弱
商城縣農業基礎設施條件雖有改善,但建設仍然滯后,特別是農田水利建設欠帳較多,農業整體抗災能力不高。全縣4.02萬hm2的耕地,69%的耕地為中低產田,抗御自然災害能力弱。
(二)農業生產裝備水平差
亦工亦農的農民較多,多數農民在家種田只為了有飯吃,不當成家庭主要收入。農村人口變化大,土地使用權結構調整機制不夠健全,造成想種田的沒田種,不想種田的拋荒。再加上農村務農人口年齡老化,整體素質偏低,掌握現代化農業技術的意識不強烈,造成新的實用的農業技術推廣難。
(三)農業產業發展缺乏后勁
多年來,商城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緩慢,主要農作物仍是水稻、小麥、油菜;經濟作物以茶葉、油茶等較少品種為主,產業結構不盡合理,農業產業鏈短,龍頭企業品牌效應較差,成為制約商城縣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的重要原因。
(四)農業科技水平發展不平衡
農產品生產仍然沒有高新科技投入,使商城縣農產品不能完全適應市場要求,科技對農業的支撐沒有推進到加工、市場、營銷等領域,難以有效地提供產前和產后等服務。鄉村農技推廣體系力量薄弱,農業技術人員存在年齡偏大、學歷偏低、知識更新慢等問題。
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大小,既取決于土地、生產資料、機械和人力投入的多少,也取決于農業科技水平和農業抗災能力的強弱。在穩定、完善和強化各種支農政策的基礎上,緊緊圍繞“土地、水利、科技、裝備、特色產業”五個關鍵環節,重點加強五個能力建設。
(一)嚴格保護耕地,提高土地的產出能力
耕地是農業生產的基本要素,必須切實保護好耕地,特別是保護好基本農田,確保全縣基本農田總量不減、用途不變、質量不降。努力提高土地質量,加大資金和機械投入力度,加快對全縣中低產田改造步伐。堅決執行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嚴格控制非農建設占用耕地。引導農民改革傳統耕作方式,通過培肥地力、改良土壤,從根本上夯實農業發展基礎。
(二)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提高農業抗御水旱災害的能力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商城縣小型農田水利設施點多面廣,對抗御水旱災害、促進糧食生產、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作用十分明顯。因此,要放手發展小型水利,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增加對小型水利建設的投入,政府給予相應的補貼。繼續重視生態建設,落實退耕還林政策。
(三)加快農業技術推廣步伐,提高科技對農業發展的貢獻能力
農業技術推廣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關鍵,選擇一批對增產、增收、增效、降耗作用顯著的重大農業技術項目進行重點推廣。實施好基層農技推廣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開展好萬名科技人員包萬村行動,發揮好11個農技推廣區域站的作用,及時將農業科技傳播到千家萬戶。積極創建農業科技示范基地,為全縣農業生產當好帶頭兵,做好農民增收的榜樣。進一步健全農技服務網絡,支持科技人員領辦、創辦合作社。
(四)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提高物質裝備對農業的支撐能力
農業的現代物質裝備水平,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加大對農機具的補貼力度,鼓勵農民購買輕便適用的農業機械,提高農業裝備對生產效率的貢獻力。加大對化肥、農藥、種子等農資市場的監管力度,規范流通程序,穩定價格,同時引導農民科學施肥、合理用藥,提高使用效率,降低成本,減少污染。
(五)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提高農業的整體競爭能力
發展具有區域特色的主導產業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途徑。結合商城縣實際,進一步盤活龍頭企業,使之做活、做強、做大,帶動農戶生產積極性,提升生產能力。加快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建設步伐,大力發展和培育壯大農民專業協會、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各種類型的農業經濟合作組織,便于提高商城縣農業的組織化程度、市場化程度,從而帶動農業整體競爭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