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糖渣栽培食用菌成特色產業
近年來,山東省禹城市依托功能糖產業背景,積極探索木糖渣栽培食用菌的循環生產模式,逐步形成了“玉米種植→玉米芯→木糖(醇)→木糖渣→食用菌→菌渣+雞糞→有機肥還田”的循環經濟鏈條,每年轉化木糖渣3.5萬噸,年產食用菌3.8萬噸,帶動農民增收1.1億元,實現了農業資源的再生產、循環利用和無害化處理,推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實現了農民增收、節本增效。木糖渣栽培食用菌已成禹城特色產業。
十多年的成長歷史,特別是近十年來,隨著環境優化,政策支持,多個功能糖企業積聚禹城并發展壯大,現已成為全國乃至亞洲生產規模最大的功能糖生產研發基地。以保齡寶、福田、龍力、綠箭四家龍頭企業為代表的工業群,構建起以低聚異麥芽糖、木糖醇、低聚木糖為主導的產物系統,年綜合生產能力達30萬噸,占全國功能糖生產能力的60%,但同時看到全市每年可產生木糖渣、糖醛渣23萬噸。由于這些糖渣無處儲存和消化,竟成了企業的包袱,企業花錢往外運輸,大量的木糖渣隨處傾倒,堆積如山,不僅占用了農民許多土地,更嚴重的給周圍環境帶來嚴重的惡果,為此給企業惹來了不少官司,成為企業最頭疼的問題。
1997年,禹城市蔬菜局與禹城市福田木糖醇廠聯合開發利用木塘渣,嘗試栽培食用菌。他們從調整栽培主料入手,以現有的木糖渣代替棉籽殼栽培平菇,隨著不斷摸索和技術的逐漸成熟,木糖渣栽培出的平菇不僅產量高、質量好,而且雜菌少,成本低,這對企業和菇農雙方是個極大利好。對企業來說,生產過程中的下腳料有了好去處,每噸70元左右菇農搶著拉,環境改善了,還有了一部分收入。對菇農來說,由于木糖渣成本低的優勢明顯,大家紛紛改用木糖渣進行食用菌栽培,并且栽培面積逐年增加。據統計,該市食用菌產業每年轉化木糖渣3.5萬噸,企業年增收245萬元,菇農減低原料成本每噸150元,如果全部生產食用菌可少投入525萬元。
禹城市功能糖企業所利用的是玉米的下腳料之一玉米芯,以玉米芯為原料生產各種功能糖,其工業廢料的功能糖渣又是栽培食用菌的原料,采收4~6茬食用菌后,把栽培食用菌后的菌渣廢料發酵后作為有機肥再還田利用,或作為蔬菜大棚育苗基質,替代了化肥產品,實行無公害栽培,實現了對廢渣的多次綜合利用,使木糖渣從過去人見人煩的廢物,變成了人見人愛的香餑餑。木糖渣栽培食用菌整個生態循環鏈條的逐步形成,也大大改善了農業生態環境,促進了農業生產的良性循環。
食用菌產業不僅是一個朝陽產業、綠色產業,也是高效產業,是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優勢產業。近年來,禹城市立足資源優勢,堅持以農民增收為核心,以山東省食用菌創新團隊為科技支撐,建立了山東省食用菌產業體系德州綜合試驗站試驗示范推廣實訓基地,面向市場需求,全面推進“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種植模式,形成了政府引導、市場運作、龍頭帶動、科技支撐、全市上下共同建設的良好格局。去年以來,德州市食用菌種植面積達173萬平方米,總投料量3.04萬噸,總產量3.8萬噸,總產值達1.6億元。目前,德州市新增平菇大棚10個,占地4335平方米,新建食用菌(香菇)園區1個,規劃占地13.3公頃,建設200個大棚,已建成83個,力爭到2017年4~5月間開始生產。木糖渣栽培食用菌產業已成為禹城市經濟發展中的特色產業。
(張書良 王萍食用菌德州試驗站姜海波 陳紅禹城市蔬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