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好四病 草莓高產

一、灰霉病。灰霉病是在花后發生的病害,在葉、果柄、果實上均有發病。葉部發病,病部產生褐色或暗褐色水漬狀病斑,有時病部呈現輪紋。被害果柄呈紫色,干枯后細縮。被害果實外觀不鮮艷,初現油漬狀淡褐色小斑點,進而斑點擴大,全果變軟,后滋生灰色霉狀物(菌核)。防治措施:1.不要過量施用氮肥,控制濕度。2.選用抗病品種,及時摘除感病花序,剔除病果。3.忌栽植過密,進行地膜覆蓋以防止果實與土壤接觸。4.發病期噴75%百菌清500倍液、50%速克靈800倍液等交替使用,每10天噴1次。
二、白粉病。該病主要危害葉片,也可侵害葉柄、花及果實。被害葉片發生大小不等的暗色污斑,隨后葉背病斑上產生白色粉狀物,后期呈紅褐色病斑,葉緣萎縮、枯焦。果實早期受害,幼果停止發育、干枯。若后期受害,果面覆有一層白粉,嚴重影響漿果質量。該病在整個生長期可不斷發病,其病原菌孢子活動的適溫在20℃左右,屬低溫性病菌,在盛夏高溫季節不發病。防治措施:1.冬春季清掃棚室,燒毀腐爛枝葉。2.適當加大株行距,及時摘除貼在地面的老葉,雨后注意排水。3.控制使用氮肥,選用抗病品種。4.初期發現發病中心,可將病葉剪除燒毀,并在發病中心及其周圍噴0.3波美度石硫合劑或70%甲基托布津等。
三、葉斑病。該病主要危害葉片,果實采收后才危害嚴重,病葉上開始產生紫紅色小斑,隨后擴大成2~5毫米大小的圓形病斑,邊緣紫紅色,中心部灰白色,酷似蛇眼。病斑過多會引起葉片褐枯。大量發生時會影響葉片光合作用,造成植株抗寒抗病性降低。病原菌在枯枝落葉上越冬,翌年春季分生孢子借空氣傳播蔓延。防治措施:(1)徹底清掃棚室,將枯枝落葉燒毀或深埋。⑵初期發現少量病葉時應及早摘除,發病重的地塊在果實采收后全棚割葉,隨后中耕除草,施肥灌水,促使早發新葉。⑶噴藥防治,在花序顯露到開花前,噴等量式200倍波爾多液,嚴重時,間隔10天噴1次,直到采收。
四、褐斑病(葉枯病)。主要危害葉片,果梗、葉柄也可染病。受害葉最初出現褐色小點,后逐漸擴大呈圓形或近橢圓形,中央呈褐色圓斑,圓斑外為紫褐色,最外緣為紫紅色,病健交界明顯,后期病斑上可形成褐色小點,多呈不規則輪紋排列。幾個病斑融合在一起時,可使葉組織大片枯死。病斑在葉尖、葉脈發生時,常使葉組織呈“V”字形枯死。防治措施:1.選用抗病品種。2.培育健壯草莓苗,控制氮肥使用量。3.定植前用4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浸苗20分鐘,可減輕發病。4.及時摘除病葉,冬春季燒毀腐爛枯葉。5.發病初期開始噴藥防治,7~10天1次,共3~4次。可用75%百菌清500倍液、50苯菌靈1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等。
(張鳳香山東省鄄城縣農業局郵編:274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