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生態轉型的道路選擇(上)
生態農業是一種積極采用生態友好方法,全面發揮農業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方式。
“生態友好方法”是指尊重自然、保護自然、順應自然、效法自然的農業模式與技術體系,生態農業反對無視自然、對抗自然、破壞自然的行為方式。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是指生態系統能夠為人類利益提供的各種產品與服務的功能。這些產品與服務包括:提供物質產品,調節生態環境,影響精神文化,維護全球環境穩定。
不同國家對農業生態轉型有不同的稱謂:多功能農業,環境友好型農業,環境保全型農業,基于資源環境的最佳農業實踐。強調不同內容的稱謂:循環農業,低碳農業,農業清潔生產,氣候智慧型農業,有機農業,自然農業。
(一)2015年4月10日農業部印發了《關于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
《實施意見》工作目標明確指出力爭到2020年農業面源污染加劇的趨勢得到有效遏制,實現“一控兩減三基本”。“一控”,即嚴格控制農業用水總量,大力發展節水農業,確保農業灌溉用水量保持在3720億立方米,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5;“兩減”,確保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達90%以上,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達30%以上,肥料、農藥利用率均達到40%以上,全國主要農作物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三基本”,即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農膜基本資源化利用,確保規模畜禽養殖場(小區)配套建設廢棄物處理設施比例達75%以上,秸稈綜合利用率達85%以上,農膜回收率達80%以上。
(二)2015年4月2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公布《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
《意見》堅持把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作為基本途徑。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建立在資源得到高效循環利用、生態環境受到嚴格保護的基礎上,與生態文明建設相協調,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治理農業污染,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發展有機農業、生態農業,以及特色經濟林、林下經濟、森林旅游等林產業。
(三)2015年5月20日農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等多部委印發《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以下簡稱《規劃》)
《規劃》在指導思想指出要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堅持產能為本、保育優先、創新驅動、依法治理、惠及民生、保障安全的指導方針,加快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和生態保育型農業,切實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從依靠拼資源消耗、拼農資投入、拼生態環境的粗放經營,盡快轉到注重提高質量和效益的集約經營上來,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生態安全和農民持續增收,努力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農業可持續發展道路,為“四化同步”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實保障。
(四)2015年8月7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意見》
該文件中指出要推動農業發展由數量增長為主轉到數量質量效益并重上來,由主要依靠物質要素投入轉到依靠科技創新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由依賴資源消耗的粗放經營轉到可持續發展上來,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大力推廣輪作和間作套作,鼓勵發展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積極發展草食畜牧業,大力發展節水農業,實施化肥和農藥零增長行動,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五)2015年8月17日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辦法》)
《辦法》第五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追究相關地方黨委和政府主要領導成員的責任:
(1)貫徹落實中央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決策部署不力,致使本地區生態環境和資源問題突出或者任期內生態環境狀況明顯惡化的;
(2)作出的決策與生態環境和資源方面政策、法律法規相違背的;
(3)違反主體功能區定位或者突破資源環境生態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不顧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后果的;
(4)作出的決策嚴重違反城鄉、土地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等規劃的;
(5)地區和部門之間在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協作方面推諉扯皮,主要領導成員不擔當、不作為,造成嚴重后果的;
(6)本地區發生主要領導成員職責范圍內的嚴重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事件,或者對嚴重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災害)事件處置不力的;
(7)對公益訴訟裁決和資源環境保護督察整改要求執行不力的;
(8)其他應當追究責任的情形。
有上述情形的,在追究相關地方黨委和政府主要領導成員責任的同時,對其他有關領導成員及相關部門領導成員依據職責分工和履職情況追究相應責任。 (未完待續)
(駱世明華南農業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