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與漁業》記者 廖靜/文圖
趙秋龍:水產疾控“多面手”
■ 《海洋與漁業》記者 廖靜/文圖
最近,來自深圳市漁業服務與水產技術推廣總站(以下簡稱“深圳總站”)技術推廣部的一線技術人員趙秋龍獲得了廣東省水產技能大賽第四名。《海洋與漁業》記者近日專訪了這位水產技術人,外貌樸實的他言談中難掩水產工作者的踏實肯干。
除此之外,他還有水產人另一個“標簽”——“皮膚黝黑”。對于能夠在這次專業技能比賽獲得較好成績,作為深圳總站老技術員的趙秋龍坦言,“因為考試的范疇都是自己的本職工作,所以算是本職工作的一次檢驗。”
初見趙秋龍時,他并不健談。2001年從山東省水產學校畢業的他,直接考進了深圳市漁業服務與水產技術推廣總站。這樣一干就是16年,在這樣的一線發達地區做魚病防控技術推廣員,并沒有想象中簡單。
“經常要下魚塘。”相比別的都市人,趙秋龍因經常要穿水鞋到深圳周邊的魚塘里看魚看蝦,因此也被曬得黝黑。他向記者透露,水產病害是一個較新的課題。相比獸類病害而言,水產病害的研究是沒有參照物的,所以常常需要自我學習與補充新的知識。
加上已經畢業十多年,他面對層出不窮的新病害,他只能埋頭苦學。“否則要落伍。”他憨憨地笑著說,對于這次能夠在全省的水產技能大賽中脫穎而出,“不是我比別人優秀,剛好考試的知識,就是我日常干的工作。所以我對這些知識都比較熟悉。”
這位羞澀的水產人在講起自己的本職工作時,卻不再害羞。因為對專業的熟悉,他迅速打開話匣子。相對病毒,寄生蟲病害屬于可防可治,防治結合。但根據當前的技術水平,部分寄生蟲病害仍處于一個早發現早治療的狀態。“比如刺激隱核蟲病,能夠造成大面積的魚死亡。”趙秋龍說,根據目前的技術水平,像這樣破壞力比較大的二類疫病,就主要以防為主了。
最開始他所在的實驗室只有2個人,所以也常常不得不身兼數職。“那時候什么都需要去做,包括病毒、細菌、寄生蟲檢測。”他回憶稱,海洋漁業屬于冷門,剛開始的環境較為艱苦。也正是由于做過多個崗位,他長期保持學習的習慣,所以目前他對當前的工作也駕輕就熟;對于當前較為常見的寄生蟲病的各類知識,他信手拈來。
伴隨硬件條件完善,人員編制日益充盈,趙秋龍也逐漸獨立擔負起寄生蟲病的檢測。2014年以來,他就主要負責起深圳地區的寄生蟲病害,因此各地塘頭也留下了他的身影。他目前主要從事寄生蟲檢測,包括刺激隱核蟲、小瓜蟲、指環蟲、包納米蟲等四類常見寄生蟲。據了解,這也是深圳總站技術員針對廣東沿海地區多發的一些寄生蟲病害的檢測的摸索結果。
一個月至少“下塘頭”兩次,十幾年堅持下來,這也讓他成為養殖戶眼中的“熟客”。因此,養殖戶對他們也比較信賴,還經常向他們咨詢一些水檢測的問題。
趙秋龍猶記得,8月底的一次,他到南澳養殖石斑魚、美國紅魚的養殖塘去做采樣。早上近九時出發,他一上午就呆在魚塘邊,首先要四處看看養殖魚塘的基本養殖情況,然后觀察塘頭有沒有問題。而下午的主要工作就是根據總站嚴格的采樣流程,現場采樣一定數量的樣品(活體)然后回到實驗室。 正是由于這一份認真,他們也成為養殖戶的好朋友。
“寄生蟲的檢測的一定收集活體樣本。”趙秋龍強調,采樣員、接樣員這些該遵守的實驗流程一樣不能馬虎。據了解,無論多忙,他們的檢測要嚴格按照程序來走,也正是這一份精益求精,讓他們的檢測工作更加完善。
深圳地處發達地區,總站的實驗硬件設施也較早發展起來。據了解,深圳市漁業服務與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的辦公室早在2011就開始籌建,2012年就獲得CMA資質認證。至今,該實驗室包括白斑病毒、斑節對蝦桿狀病毒、對蝦傳染性皮下及造血組織壞死病毒等15項檢測項目全部通過。
據統計,2013年至今,該實驗室共出具檢測報告479份,其中2013年104份,2014年113份,2015年101份,2016年69份,2017年至今92份。與此同時,深圳總站承擔的項目課題也逐漸多了起來,這樣趙秋龍也更加忙碌起來。
他表示,學水產專業的他,當時一畢業就選擇了這份工作,跟養殖戶打起了十幾年交道,他也就像一個老養殖戶一樣。而對于未來的打算,“一定要保持一個學習的態度,學習新的法規、新的魚病技術,才能在這個學習型的專業領域屹立不倒。”他說。
據了解,一般病毒需要觀察一到兩天,而寄生蟲檢測相對要快,剪下魚鰓、收集體表黏液,進行顯微鏡觀察,一般要1到2小時可以出結果。而針對于一些季節性的病害,這時候則需要更加緊張。“這個時候需要經常往塘頭跑,多看看,多了解。”
除了醉心疾控,他也呼吁要加強技術推廣。“一般的養殖戶在疫病高發時期要保持足夠警惕,同時也要提前做好防疫工作,這樣才能減少損失。”他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