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與漁業》記者 廖靜/文圖
海馬養殖規模化成趨勢藥物研究開啟“黃金時代”
■ 《海洋與漁業》記者 廖靜/文圖
2013年海馬在中國養殖獲得巨大成功之時,《海洋與漁業》雜志曾在當年7月刊做過《海馬養殖》一期特別關注。系列文章分析了海馬養殖及線性海馬產業化的前景。為此,在2017年,《海洋與漁業》記者再次聚焦海馬……
“海馬作為中藥界的翹楚,其藥用價值之大已經獲得了大部分人的認同。”深圳市萬騏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萬騏”)總經理林景才告訴《海洋與漁業》記者,但是野生海馬是國家明文規定的二級保護動物,按規定是不能捕撈的。因海馬養殖技術成功后,其批量養殖也迅速獲得了推廣。“因為各地養殖規模增大,12公分的海馬苗種也從2013年的500元/對下滑到如今的200~300元/對。”
目前萬騏養殖基地的規模達到了100多畝,每年產出十幾萬對海馬,種苗主要覆蓋廣東各地區。2016年6月,萬騏與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的進行海馬藥用研究的科研團隊合作,開展了一項“基于神經——免疫調控研發治腦疾病海洋生物制品”的海馬藥物研究。林景才透露,或許5年內會有一種治療腦部疾病的藥物問世。
近日,《海洋與漁業》記者走訪了萬琪的海馬養殖基地,基地內整齊劃一的數十平米塑料溫棚就是海馬的養殖場所。當日中午室外溫度大概30多度的情況下,該公司配套的循環水系統正運作著,而棚內溫度比室外略低。在海馬孵化的塑料圓桶內,還有不少剛出生的小海馬慢慢游動著。據林景才介紹,海馬剛出生時體長1cm不到,在水里就像一個個小黑點,可它們的生長速度卻很快,幾天后就可以看出馬的形狀。
據了解,成立于2012年的萬騏,利用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研究所的研發契機,引進來自美國佛羅里達的線性海馬種苗,經過5年的努力,不僅成功地養殖了海馬,更成為了廣東地區重要的海馬苗種供應基地。在養殖技術摸索過程,針對海馬腸炎爛尾等病害問題,該公司也迅速有了較為成熟的治療方法。
如今,萬琪的養殖棚內一派繁榮,除了每日新孵化的小海馬,水泥池中還有不少十來公分的小海馬。一聽到動靜,海馬們就紛紛浮到水面,仿佛“萬馬奔騰”的景象。而在養殖之初,養殖棚內卻是一片慘淡。“那個時候成活率不到1%,明明看著孵化了不少,但就是養不活啊。”林景才現在回想起,也不禁十分惋惜。
“那時候整天就在外面跑,跟一些養殖魚蝦的老養殖戶們探討,一旦有了新的點子就不停地嘗試。”林景才說,老養殖戶對養殖這件事比較有天分,在與他們的探討學習中,學到了一些養殖訣竅,逐漸地,他們也摸索出了一套養殖海馬的重要方法。比如海馬剛孵化出來時,要喂開口料;5公分以上投喂冰蝦和蜂蓮蟲等。
目前萬琪已實現海馬養殖中的水質調控、咸度、溫度等可控,公司還配備了整套的海水過濾系統。據介紹,該公司2012年剛養殖時還只有不到1%的成活率,而現在已經達到了90%的成活率;在規模養殖過程中,該公司開發了“公司+農戶”的方式,加上農戶的海馬苗種,每年可孵化達幾百萬對。
有專家分析,海馬在中國、日本及亞洲其他地區被作為名貴藥材,被認為可強身健體、補腎壯陽,國際市場需求巨大,年交易量超過2000萬只。海馬又是明令保護的野生動物,由于其價格逐年上升,利潤空間巨大,養殖產業化已經成為一種趨勢。
而針對海馬可觀的藥用價值,這在林景才看來,需要加大力度對它進行研究。2016年6月,這樣的一個契機到來。鑒于海馬在增強記憶力、抗抑郁等方面的突出藥物價值,廣東海洋大學食品科技與工程學科博士生導師宋采教授帶領了團隊準備與萬琪合作開展海馬的藥物研究。
也因為萬琪有能力大量養殖海馬,并獲得了養殖證,因此,該公司也迅速達成了與宋采科研團隊達成了合作。萬琪藥物研究方面的負責人崔玉華告訴記者,宋采教授正是看中該公司能夠長期穩定提供實驗對象,因此選中了該公司。
“研究開展1年多,主要分析了海馬的成分,以及一些相關實驗。”崔玉華表示,當前的研究還屬于基礎性質的研究階段,主要是就增強記憶力、抗抑郁等方面做的一個針對性的研究。以前的研究表明,海馬藥用價值很大,而且保健功效明顯。如今,宋采團隊中不少專家曾在海外專門研究海馬,對海馬研究較有經驗。而萬琪也期待在海馬這個產業鏈上共生發展,對其開展更深入的研究,為人類挖掘海馬更有益的保健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