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農場經營者放開戶籍限制
日前,山東省工商局會同省農業廳對2013年5月出臺的《山東省家庭農場登記試行辦法》進行了修訂完善,重新印發實施了《山東省家庭農場登記管理辦法》。此次修訂,進一步放寬了家庭農場登記要求,不再限定家庭農場經營者具有農村戶籍,允許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或生產經營者。
家庭農場,就是民間俗稱的承包大戶,走的是規模農業道路。對于產糧大省的山東來說,家庭農場的發展狀況事關重大,甚至關系到國家糧食安全,這決定了我們必須發展好家庭農場。截至目前,全省各級工商機關登記家庭農場4.8萬戶,從組織形式看個體工商戶約占82.5%,個人獨資企業占16.2%,公司等組織形式占比較小。
農業雖然屬于薄利行業,平均利潤非常低,平均一年下來,667平方米土地的利潤只有區區幾百元。但家庭農場靠的是規模效應,總收入卻相當可觀,年純收入在幾百萬元的家庭農場并不少見,這吸引了不少城里人。但按照過去的政策規定,經營家庭農場的只能是農村人,城里人沒資格,這就制約了家庭農場的發展。現在放寬家庭農場經營者的資質,允許城里人下鄉經營家庭農場,無疑是利好消息,容易形成資本、勞動力、土地等多方面的結合,符合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
家庭農場不同于小農生產,需要一大筆的資金投入,既需要流轉土地的租金,也需要購買大型農業機械的巨額資金,像一臺小麥綜合收割機的價格高達二三十萬元。這筆巨大的資金投入對于廣大農民來說,無疑是一道難以跨越的坎,讓很多有心經營家庭農場的農民卻無力,進而制約了家庭農場的發展。相比較來說,城里人特別是一些企業家、工商企業,他們就具有優勢。他們手里的資金力量比農民要雄厚得多,而且抗風險能力也強很多,即便在經營家庭農場過程中遇到天災,也不會從此一蹶不振。而且,城里人還可以利用在城市和市場方面的資源,實現農業與工商業的無縫對接,減少農產品從土地到餐桌的中間環節。同時,城里人可以下鄉當農場主,這實質上將農場主或者農民回到職業身份上來,打破了傳統的社會身份定性。這意味著農民只是一種職業,并非農村人的專利,無疑符合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和潮流,也有利于吸引城里人下鄉當農民。
當然,也要看到,城里人下鄉當農場主,涉及到土地流轉,不少人擔心他們可能利用資本的強勢地位損害農民的合法權益。要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讓城里人與農民實現雙贏,就必須切實保護好農民的合法權益。在農村土地確權登記的基礎上,規范土地流轉程序,尊重農民意愿,讓農民自己做主。同時,鼓勵城里人與農村人一起合作經營家庭農場,可以嘗試讓農民以土地入股方式加入家庭農場,實際上不少農民有這種想法。
“此前,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有一部分返鄉創業人員有熱情、有技術、有資金,但因為已不再是農村戶籍被擋在了家庭農場創辦者范圍之外。”山東省農業廳農村經濟經營管理處相關工作人員表示,為改變這一狀況,也為了順應當前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的趨勢,山東省不再將“農村戶籍”作為家庭農場經營者登記的硬性條件。
新管理辦法還在現有法律法規框架內,對照商事制度改革登記便利化要求,對家庭農場登記組織形式、名稱、住所(經營場所)、提交材料、年報等內容作了明確規定并進一步簡化。
(林新福建農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