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蔬菜基地規劃實施的保障措施
1.組織保障。有機蔬菜生產企業要建立完善的組織管理體系,行政、技術、營銷、宣傳等方面都要有對應的負責人和相應的規章制度。在做好基地運營管理的同時,要加強與地方政府的溝通與聯絡,將基地納入到政府有機農業生產示范的范圍。
2.污染控制、水土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應采取措施防止常規農田的水滲透或漫入到有機地塊,應避免施用外部來源的肥料造成禁用物質對有機蔬菜生產的污染。常規農業系統中的設備在用于有機蔬菜生產前,應采取清潔措施,避免常規產品混雜和禁用物質污染。在使用保護性的建筑覆蓋物、塑料薄膜、防蟲網時,不應使用聚氯類產品,宜選擇聚乙烯、聚丙烯或聚碳酸酯類產品,并且使用后應從土壤中清除,不應焚燒。
應防止水土流失、土壤沙化和鹽堿化,充分考慮土壤和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應采取措施保護天敵及其棲息地。應充分利用作物秸稈,不應簡單焚燒處理,除非因控制病蟲害的需要。
3.人才、技術和信息保障。要制定走出去參觀學習有機蔬菜基地從業人員(管理、技術、生產等)有機蔬菜種植專門技術培訓計劃。通過舉辦技術講座、觀看圖像資料、發放生產資料、材料等形式讓從業人員掌握有機蔬菜生產的原理和技術、基地建設的原理與方法以及相應栽培、植保、蔬菜營養等關鍵技術。
必須由有機農業專業人員和生態工程專業人員以及蔬菜種植領域的專家召集基地管理、技術、生產人員進行以下幾方面的培訓:有機農業與有機蔬菜的基礎知識;有機蔬菜生產、加工標準;有機蔬菜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模式;有機蔬菜生產的相關技術;國內外有機蔬菜發展狀況;有機蔬菜檢查認證的要求與申請有機認證的程序;有機蔬菜的營銷策略。
同時,企業要加強與外界的聯絡,尤其是與相關有機生產單位的聯絡,及時了解本領域的發展動態,也要不斷地發布本公司的發展信息,讓外界了解公司。
4.基地規劃與生產技術方案的實施與監督。基地必須建立起專職部門負責實施規劃與生產技術方案,以保證各項措施能夠及時落實。根據實際情況有機蔬菜基地的經營模式可以是公司+農戶、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合作社等,大力推廣統一技術標準、統一種苗供應、統一培訓服務、統一生產投入、統一品牌銷售的“五統一”生產經營模式,確保有機蔬菜生產的順利進行。
5.基地申請有機認證。基地開始有機生產后,應及早向有機認證機構申請有機蔬菜的檢查與認證,做好接受檢查的各項工作,使基地能夠順利地通過檢查并獲得有機生產轉換證書(證明)或有機生產證書。
6.銷售有機蔬菜產品。有機蔬菜獲得認證后,其證書就是進入國內外有機農產品市場的通行證。但有了證書并不意味著產品銷售就沒問題,就能以高于常規產品的價格出售。為了順利地出售有機產品,需要在生產的同時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銷售方案,不要等產品收獲后再找市場。
7.有機蔬菜質量控制。有機生產基地執行全過程質量控制系統是保障產品質量的重要手段。全過程質量控制系統包括外部質量控制、內部質量控制和內部跟蹤審查三方面內容。
(1)外部質量控制。外部質量控制是通過有機農產品認證機構派遣檢查員對有機生產企業進行實地檢查,審核企業的生產過程是否符合有機農產品生產標準。檢查員一方面通過實地考察、同生產者直接交流,了解生產者是否了解有機農業的基本知識,同時檢查生產者是否采用有機農業生產方式,是否使用違禁物等內容。另一方面,通過對企業內部質量控制系統的考察,了解生產者質量控制體系是否健全有效。
(2)內部質量控制。內部質量控制是指生產、加工的操作者內部本身采取的保證有機農產品質量的措施。
首先,需要建立從上層領導至管理人員,再至生產人員代表的質量管理小組,制定生產管理和內部質量管理章程,督促生產、加工過程嚴格遵守有機生產標準。
第二,必須建立完整的文檔記錄體系,記錄生產、加工過程中的各項物質的投入、產出,包括產品的生產、包裝、運輸、貯藏、銷售各個環節都要有詳細的文檔記錄,相互之間要能夠互相銜接,保證能從終端產品追蹤到作物的生產地塊,從而保證產品有機質量的完整性。
(3)內部跟蹤審查。內部跟蹤審查系統是保存完整的記錄體系,有機農產品記錄要根據認證機構標準進行存檔。內部跟蹤審查有助于檢查員審查生產者有機生產系統的有機管理,幫助生產者采取科學的決策。
8.物質、資金保障。有機蔬菜的生產離不開長期穩定的資金支持和保障。在基地進行有機蔬菜的開發,有機生產所需的有機肥和病蟲害防治的物質等要根據生產計劃提前做好準備。有機轉換過程中,有增加投入、降低產量的風險,而且需要投入有機認證費用、宣傳費用等,基地可向當地政府申請資金支持或政策傾斜。公司也要制訂一定的鼓勵措施,如為優秀員工頒發榮譽證書和一定的獎金等。
(王迪軒 王佐林湖南省益陽市赫山區蔬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