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民權縣分校 李艷麗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中存在的瓶頸與對策
河南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民權縣分校 李艷麗
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深化農村改革、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重大舉措,也是發展現代農業、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關鍵環節,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推進現代農業轉型升級和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迫切需要。隨著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對當前農村新形勢下的農民素質和專業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是解決加快農業產業升級和促進農業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方法。
地處豫東平原的民權縣是一個農業大縣,農村家庭的主要收入是依靠大批勞動力的外出打工創造所致。由于大批青壯年農民轉移就業,超過90%的農村生源大中專畢業生基本留在城市和二、三產業就業,導致現在農村留鄉農民素質普遍下降,具體表現在:一是留鄉農民老齡化問題嚴重,從業人員平均年齡近50歲,農業勞動生產率不足第二產業的1/5,不到第三產業的1/4,留守女性多,兼業化普遍,農業生產后備力量匱乏。二是務農農民素質偏低。根據調查顯示,民權縣農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為7年,比城鎮人口低3年,初中、小學文化程度占70%以上。由于農村勞動力人口結構的嚴重不合理性,為民權縣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難。
真正要讓農民系統掌握一門基本的業務技能,需要較長時間,按上級要求,理論和考察共安排15 d,由于時間緊迫,不能根據農作物的整個生育周期去授課,僅僅用15 d時間讓農民系統掌握一門農業技術是不可能的。現階段農村青年大部分外出打工,在家務農的基本都是50歲左右的農民,文化水平有限,雖說都從事著種植、養殖、農業服務等工作,但還要照顧老人、孩子,要想讓他們坐下來連續長時間學習不夠現實。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是一個龐大的農民系統教育工程,是一項新生事物,培育的目的是提高廣大農民的綜合素質,保障國家糧食及農產品質量安全,意義重大,任重道遠,能不能達到預期目的,能不能留住已培育的新型職業農民,扶持政策是關鍵。
積極推進建立完善包括創業興業、風險防控、信息服務、勞動保障等內容的綜合扶持政策體系。鼓勵新型職業農民承擔農業科技項目,在信貸發放、土地使用、稅費減免、技術服務等方面給予優惠。新增農業補貼向種養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社會化服務組織帶頭人等新型職業農民傾斜,鼓勵農商行和郵政儲蓄小額貸款對職業農民進行創業支持。
(一)國家出臺新型職業農民扶持政策細則,真正讓職業農民擺脫身份屬性
對于取得新型職業農民認證資格的農民,在發展產業上給予政策扶持,提供信貸、用地、品種、技術、信息等方面的支持,扶持政策要具體明了,可操作性強。使他們實實在在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好處,充分調動新型職業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參與性。
(二)制定新型職業農民管理辦法,真正讓職業農民成為一種職業
對于新型職業農民要實行動態管理,有關部門應制定詳細的、簡明的、務實的、可操作的管理辦法。如具體認證、年終考核、崗位職責、目標完成情況、獎罰措施、資格年審等,堅決杜絕“占著雞窩不下蛋”、徒有虛名不實干的現象發生。
(三)吸引青年農民加入職業農民隊伍,確保農業后繼有人
目前,農民的培育對象基本是以中年人為主,這部分勞動力10年、20年后就會老化,因此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重點應該在80后、90后甚至00后身上,加強農村初中、高中的農業職業技術教育,應該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重中之重、長遠之計,回鄉青年、退伍軍人、大學畢業生等都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寶貴財富。如果職業農民的收入比外出打工還高,如果職業農民真正成為社會向往的職業,那么何愁農業后繼無人,所以國家政策導向是關鍵。
(四)新聞媒體要加大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宣傳力度,掀起全社會崇尚職業農民的浪潮
各級新聞媒體應該把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作為宣傳的重點之一,大力宣傳上級政府關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和扶持政策,宣傳新型職業農民辦學典型案例,營造農村爭當新型職業農民真光榮的良好氛圍。
(五)利用文藝平臺,創作新型職業農民題材作品
以小說、報告文學、通信報道、小品、電影、電視劇等形式為載體,弘揚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的輝煌成果,展示新型職業農民的風采,突出新型職業農民已經成為萬人羨慕的職業,歌頌以新型職業農民為主人公的生產經營主體創業的卓越歷程,宣傳黨和政府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的扶持政策和對新型職業農民的關懷,塑造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新型職業農民的光輝形象。
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提高農業勞動者的整體素質,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已成為發展現代農業、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迫切需要。培訓新型的職業農民是一個偉大而艱巨的系統性工程,需要各個部門同心合作,共同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