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蠶業科學研究院 李元洪 孟凡剛
桑園高產若干問題的探討
河南省蠶業科學研究院 李元洪 孟凡剛
獲取桑樹優質高產,必須有一套先進的技術措施,如較好的建園基礎,合理的群體結構,相應的土壤肥力,優越的水利條件,先進的中耕管理,認真的病蟲防治,科學的桑葉采用等等,現就桑園高產因素問題做一下探討。
桑樹根系需氧性高,要求土壤透氣透水性好,因此桑園建設應選用沙壤土質,不宜選用透水性差的紅黏土和沙姜黑黏土。具備桑園優質高產土壤的pH值以6~8為宜,土壤的pH值超過8或低于5,不僅影響桑樹本身的生育,也影響養分的有效性。桑園土壤有機質含量低于1%,不利于桑葉優質高產。因此加強松土措施,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這對改良土質結構顯得特別重要。實踐證明,栽桑前深翻50~60 cm,每667 m2施有機肥料2~3 m3,栽桑后逐年提高肥水管理水平(平均每年每667 m2施優質有機肥不少于6 t),使桑園土層深厚、疏松肥沃、保水保肥、透氣透水性好,保持有機質在2%以上,桑樹生長就好,產葉量多,葉質也有顯著提高。
桑樹的栽植密度、總條數、總條長及葉片數和單葉質量,是決定桑園單位面積產葉量的5個因素。所謂“合理密植”,就是指栽桑株數和總條數要適當。適當增加群體密度,以株補條,增加枝條數,使枝條分布均衡,充分利用空間、陽光和地力,可以盡早達到單位面積條數和條長的要求;而適當減少群體密度,短期內會低于前者的桑葉產量,但通過樹勢調整,亦能實現桑葉高產的目標。
試驗證明,采用株行距0.33 m×0.70 m×1.30 m窄寬行栽植,每667 m2栽桑2000株,主干高15 cm,能夠獲得速生高產。在每667 m2桑留條數7000~9000條范圍內,有效條數的百分率隨留條數的增加而提高。超過9000條,有效條數的百分率隨留條數的增加而顯著下降,無效條比例增加,細微下垂枝條的比例提高15%左右。留條數在7000條以下,有效百分率雖然很高,而往往枝條過于粗壯,春葉產量較低。據調查,該場桑樹枝條基部圍度在6~7 cm,春葉產量最高;而圍度達到10 cm的粗壯條,秋葉產量最高,而春期發芽率則比一般的枝條要降低15%~20%,新梢芽葉不多,春葉產量低。
“矮化密植型“桑園,每667 m2栽桑2000株,株桑留條3~5條,每667 m2桑留條8000~8500條,春季總條長11 000 m左右,秋期總條長15 000 m左右,平均單條長1.8 m以上,每條平均產葉100 g左右,可以達到每年每667 m2產桑葉2500 kg的高產水平。
據蠶區多點調查,目前桑園施肥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施肥數量普遍偏低,肥料品種單一,所施肥大多偏重于氮肥,而氮磷鉀比例不協調。調查表明,氮素過多會帶來二縮脲中毒問題,以致出現枝梢徒長、病蟲危害、桑葉品質差等問題。然而,桑樹又是喜氮樹種,如果氮肥不足,又會明顯影響產葉量。
目前推廣的“矮化密植型”桑園,要保證桑葉連季、連年高產、穩產和優質,必須重視施用有機肥料,合理配合施用化肥,做到肥料三要素的合理施用。實驗證明,桑園施用氮磷鉀三要素的比例以5:2:3為好,一般每667 m2產桑葉2500 kg,所需氮肥、磷肥、鉀肥的數量分別是50 kg、20 kg、30 kg。在此基礎上,要求一年施好四季肥。冬肥以有機肥為主,施量應占全年總量的30%,于封凍前施入,結合冬耕,把肥料翻入地下,以收保溫抗寒之效。春肥以速效肥為主,施量應占全年用量的10%,于3月中旬至4月初施入,促使春葉增產。夏肥占全年用量的50%,以速效肥為主,分2次施入,第1次于夏伐后抓緊施入,施量為全年用量的30%,以提高秋葉產量。第2次于7月上旬施入,施肥量占全年用量的20%。秋肥宜在8月上旬施入,施肥量占全年用量的10%,以腐熟廄肥為主,控制氮肥用量,適當提高磷鉀比例,以便充實枝條,防止嫩梢徒長,利于桑樹安全過冬。
桑樹年需水2000 mm左右,無論哪個時期干旱,均會影響桑樹的生長。而桑樹因澇積水,受害也相當嚴重。因此,抓好旱澇時期的灌溉和排水工作,是保證桑葉增產的重要措施。在相同的條件下,排水較好的桑園,桑葉大而厚,新梢葉有158片/kg;而排水不良的地塊,桑葉黃小薄,新梢葉有295片/kg。積水桑園的最終產葉量比不積水的降低15.3%,因此,在多雨時節,要重視桑園的排水問題。
水分是桑樹生長發育的必要條件,如果天氣干旱,桑園缺水,桑樹就不能旺盛生長,特別是夏秋季節,桑樹生長快,加之氣溫高,桑樹蒸騰量大,更需要有充足的水分。根據調查,桑園在干旱情況下,灌水比不灌水的桑樹枝條要伸長1/6~1/4,著生葉片增加 5~9 片,桑葉增長14%~25%。
桑園灌水時期:春季連續20 d無雨,夏秋連續10~15 d無雨,桑樹枝條梢端節間開始加密而未停止生長,枝條中下部葉片的含水率在70%以下時,可以進行灌水抗旱工作。或是春季3—5月月降雨少于150 mm,6—9月月降雨少于250 mm,桑園表層5 cm土壤出現脫水及施肥后桑園土壤水分不足時,就要進行灌水抗旱。灌水后要趁墑松土,防止土壤板結。
桑園的耕作,分冬、春、夏三季進行。冬耕,應在桑樹落葉后,土壤封凍前的11月進行,土壤像魚鱗狀翻靠,以利土壤融雪風化;春耕,宜在土壤解凍后,桑樹發芽前,一般在翌年春3月進行;夏耕,應在6月桑樹夏伐后立即進行。春耕時土塊要隨時打碎整平,以利保墑和除草。耕作深度,按春、夏、冬季節順序,實行淺、中、深耕作,分別以10~15 cm、15~20 cm為宜。掌握幼齡桑略淺,大齡桑略深;沙土地宜淺,黏土地宜深;近桑處稍淺,行中間稍深。桑園耕翻,可以經過凍融交替和風化作用,改善土壤理化性能,有利于桑葉增產。
桑園除草,宜掌握“除草、除小、除凈”的原則,抓好5個關鍵時期:春除,第1次在4月中旬,即春草除于萌芽期。第2次約在5月中旬,即第2批春草開始生長,夏草也開始萌芽出土,在大量采葉前進行,以避免夏伐后發生草荒。夏除,第1次約在6月上旬桑樹夏伐后,雨季到來之前抓緊進行。第2次夏除,雨后是雜草旺盛生長季節,要搶時間突擊除草。秋除,應在8月雜草開花結仔前,再除1次秋草,盡量減少雜草種子的遺傳和傳播,以減輕次年草情。
病蟲危害,是造成桑園低產的原因之一。桑樹病害主要有黃花型萎縮病、膏藥病、赤銹病等。主要蟲害有桑天牛、介殼蟲、桑尺蠖、桑象蟲等。目前,對桑黃花型萎縮病尚無有效藥劑根治,如發現病株,就要把病株徹底挖除燒毀;用5°B é的石流合劑涂刷消毒,可有效預防桑膏藥病的發生;用100萬~150萬單位的土霉素,對桑黑枯性細菌病連噴2~3次,防治效果好;赤銹病在發病初期使用20%萎縮靈300倍液噴灑,可控制病情發展。
桑樹蟲害防治在7—8月桑天牛羽化盛期捕捉成蟲。用“藥簽”和鐵絲針扎通蟲孔或用藥液注入孔洞,防治天牛幼蟲。抓住介殼蟲群集于枝條或樹干吸食樹汁的危害特點,在冬季用絲瓜絡或粗麻布抹殺,再以波美6度的石流合劑噴灑殺蟲。實行冬季重剪梢和剪去細弱枝條,可殺滅萎紋葉蟬蟲卵。對桑尺蠖的防治,于10月份將草束放在樹干叉上,引誘幼蟲潛入越冬,第2年2—3月解草殺滅;或者在春季桑芽萌動露青時,用80%敵敵畏1000倍液噴殺。桑樹夏伐后1~2 d,若發現桑象蟲成蟲群集為害枝條截口下的桑芽時,就可以在早晨或傍晚噴灑藥劑防治。用80%敵敵畏500倍液噴殺金龜子成蟲。藥劑殺蟲時期,要避開養蠶用葉時間,嚴防蠶兒中毒。一般常用藥物(敵敵畏、氧化樂果、敵百蟲)殘效期為7 d、3 d和20 d,喂蠶時,可先行少量試驗,以防萬一。
桑葉采用合理與否,直接關系到桑樹的生長和產葉量的高低。桑葉合理采用的關鍵是從夏蠶用葉開始的,在進行疏用芽葉時,要刪去細弱的枝條,促使疏芽后新梢生長平衡健壯。具備前述生產水平的桑園,夏葉采枝條基部葉3~5片;早秋采枝條箸葉數1/2的桑葉;中秋采留葉片數為8~10片;晚秋才留葉片數為5~6片。分批采葉時,只采葉片,留下葉柄,以減少樹液消耗。這種采葉限度,可使每667 m2桑全年產葉量增高。如果采葉過多(夏葉每條采摘10片,早秋采去枝條4/5的桑葉,中秋采葉后每條僅留桑葉2~3片,晚秋把桑樹的葉片全部采光),桑園的產葉量就比正常采葉的要下降10%~25%,第2年春葉產量也下降10%~25%。為此,必須正確掌握采葉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