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養殖企業困局待解
近日,記者梳理在A股、H股上市的7家內地奶牛養殖企業今年上半年業績報告后發現,除莊園牧業凈利潤與上年同期持平外,其余多以凈利潤大幅下滑或虧損收場。
“奶牛養殖企業目前惡劣的形勢,主要由三方面導致,其一是整個乳品消費市場需求放緩,從而抑制對原奶的需求;其二是進口大包奶粉低價沖擊;其三是大規模養殖企業經營成本在行業低迷時有集中被釋放現象。”資深乳業分析師宋亮對記者分析表示。不過,在乳業專家王丁棉看來,目前國內奶牛養殖企業的困境,由市場競爭壓力大、原料成本居高不下等諸多原因所致,但就算國外奶源價格提高,也不一定能反映到中國市場來。
“這樣的‘怪胎’現象,跟大型企業“玩法”脫不開關系。過去大型乳企傾向于在本土生產,現在則是傾向于在國外加工,再從國外拉到國內市場銷售。這樣的做法無疑加劇了本土乳品市場競爭壓力。有些企業迫于生存,轉而使用進口低價奶源,而放棄使用本土原奶。”王丁棉分析道。
從整個乳品行業發展歷程可以看到,上下游蹺蹺板行情加劇。上游養殖虧損一片,下游成品奶企尚能維持穩定增長。為紓解經營困境,有不少奶牛養殖企業試圖往下游成品奶突圍,但突圍的結果卻不盡如人意。整個奶牛養殖行業何時能脫離困境呢?這是市場最為關心的話題。然而,目前多數人的預判仍不是很樂觀。
行業要走出低谷,可能還有一兩年的時間,王丁棉表示:“去年國家對蒙牛、伊利這些大型乳企的財政補貼累計達到20億元以上。如果把這些資金作為飼料補貼,轉移到上游民營奶牛養殖企業身上,不僅有助于減輕奶農的經營負擔;而且對整個行業的提振效果更加明顯。”
“國內奶牛養殖成本偏高帶來的奶價偏貴問題,導致原奶不具備競爭優勢。如果國家在相關產品標準不進行嚴格設限的話,這種進口原料奶粉對國內原奶的替代現象,短期難以改變。”宋亮表示,其也建議國家要對現行的乳品以及原奶標準進行修訂升級,并要求企業嚴格執行,同時大力推進以巴氏奶為代表的低溫奶的發展。
(林志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