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義市農技推廣中心 王倩
設施蔬菜高溫悶棚技術
鞏義市農技推廣中心 王倩
隨著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溫室產業如火如荼,河南省設施蔬菜生產面積不斷擴大,生產技術也不斷提高,有效地解決了冬春季北方地區的蔬菜的供應,但是由于設施生產的專一化導致的重茬以及前后接茬緊湊等現象,加劇了土傳病害、連作障礙、根結線蟲等地下害蟲的發生,對蔬菜的產量和品質產生了不良影響,嚴重制約了設施蔬菜的可持續發展,挫傷了農民的積極性。高溫悶棚技術是利用太陽光照,使溫室大棚內空氣溫度和地溫迅速升高并保持一定時間,利用高溫及灌水缺氧對溫室大棚進行消毒,從而殺滅病蟲菌和雜草,修復土壤,改善土壤結構環境和理化性質,繼而減輕土傳病害、連作障礙及根結線蟲等對蔬菜生產的危害。另外,高溫悶棚技術對黃瓜、辣椒、番茄等設施蔬菜病蟲害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并且這種方法成本低廉、效果顯著、污染小少、簡單易學,容易被農民接受。但是由于有些農民不知道高溫悶棚的基本常識,沒有注意高溫悶棚的有關細節要點,導致即使悶棚也達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高溫悶棚需要注意方式方法。
選擇6月、7月、8月夏季高溫時節且前茬蔬菜收成后悶棚。
把上一茬作物的植株殘體、雜草清除出室外集中焚毀或者深埋。對室內土壤進行深翻30~40 cm,在地表撒上碎玉米或小麥秸稈(3~5 cm)1 kg/m2與石灰 0.1 kg/m2,若有腐熟的干雞糞牛糞4.5 kg/m2可同時施入,與土壤充分混合。
若往年溫室大棚中出現過死棵現象,可以在土壤中撒入多菌靈3.0~4.5 kg/m2。另外,為了徹底消滅躲在縫隙中的病菌和害蟲,可在密閉溫室大棚之前噴施多菌靈劑和殺蟲劑于溫室大棚內表面。
大水漫灌至水面比地面高出3~5 cm,覆蓋地膜,把四周封嚴。為了達到理想的殺菌效果,最好使土壤含水率達到田間最大持水量的60%,若土壤含水率過低則效果不好。
蓋好棚膜,關閉溫室大棚的通風口,嚴格保持棚室的密閉性,使地表溫度達到70 ℃,20 cm深層土溫達到45 ℃。
一般悶棚20~30 d,為確保悶棚效果,悶棚時間越長越好。絕大多數病菌如立枯病病菌、黃瓜的菌核病病菌、黃瓜疫病病菌、茄子黃萎病病菌等不耐高溫,經過短時間的熱處理(10 d左右)就能被殺死。但是一些深根性土傳病菌比如根腫病病菌、根腐病病菌和枯萎病病菌等的耐高溫能力非常強,由于其分布的土層比較深,為了達到較好的效果必須處理30~50 d。因此,悶棚時間長短應該按照設施內所種作物種類以及相應病蟲菌的耐高溫能力來決定。
對深度不超過15 cm的土壤,采用高溫悶棚技術消毒效果最好,超過20 cm的土壤,隨著深度的加深消毒效果逐漸變差,因此,悶棚后最好不要耕翻,如果確需耕翻,深度也不能超過15 cm,否則下面深層次土壤中的病蟲菌會被再次翻上來,使土壤再次被污染。耕翻后土壤必須晾曬10~15 d才能繼續種植(播種或移栽)作物。高溫悶棚可以1年實施1次或者2年1次。
另外,為了增強后茬蔬菜的抗病蟲害能力,高溫悶棚后必須增施生物菌肥 80~120 kg/667 m2。
高溫悶棚后,因連作引起的疫霉病、黃萎病、枯萎病、灰霉病、根腐病、莖基腐病、病毒病等病害明顯減少,根結線蟲病的侵害顯著減輕,連作障礙得到有效緩解。另外,高溫悶棚能夠迅速腐漚有機肥,豐富土壤中作物所需的各種營養成分,降低土壤中有毒、有害成分,特別是土壤中殘留的農藥,并且合理施用石灰,顯著減輕土壤酸化程度,調節pH值,為實現無公害生產創造有利條件。
由于溫室大棚內種植有作物,因此該高溫悶棚技術只是創設一個短期的高溫環境,使棚室內的溫度在38~52 ℃,以此抑制病害的發生和危害,殺滅害蟲,果菜所受影響很小或者基本無影響。以黃瓜為例介紹該項技術。
一般選擇在晴天中午進行。
高溫悶棚前1 d先澆透水,使黃瓜避免受到高溫侵害。悶棚前,在棚室內的南部和北部且與黃瓜生長點平行的高度處各懸掛一支溫度計。中午關閉溫室大棚所有通風口,使溫度上升到40 ℃,然后調節上部通風口,使溫度緩慢地上升至45 ℃,之后2小時內通過調節上部通風口的大小使溫度穩定維持在45 ℃,最后從上部由小到大逐步放風,緩慢降低溫室大棚內的溫度。
悶棚時溫室大棚內溫度低于42 ℃悶棚效果欠佳,但是高于47 ℃則有可能灼傷黃瓜生長點。由于各種蔬菜生長發育中所能承受的最高溫度有所不同,因此,高溫悶棚過程中應該根據所種作物的特性來確定悶棚時溫室大棚內的溫度,而且必須仔細觀察,一旦發現植株頂端下垂,就立刻通風降溫。
為了使黃瓜維持良好的長勢,悶棚后要及時施肥澆水。
高溫悶棚能有效防治霜霉病、黑星病、白粉病、灰霉病、黑斑病、細菌性角斑病以及蚜蟲、斑潛蠅等病蟲害,處理1次,可以有效控制病蟲害 7~10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