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昌市農業信息中心 何彥華
許昌市農業信息化發展現狀及展望
許昌市農業信息中心 何彥華
當前,我國農業正處于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重要階段,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農業信息化成為促進農業現代化,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實現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農村繁榮的必然要求。黨的“十八大”提出“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發展的戰略目標,為農業信息化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推進農業信息化是今后一個時期許昌市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的戰略抓手。做好農業信息化工作,對于促進許昌市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推進現代農業強市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目前,許昌市按照“政府引導,需求拉動,突出重點,統籌協同”的原則,積極推進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的有機融合,在農業信息化體系建設、農業數據庫和許昌農業信息網建設以及信息化在農業生產管理和農產品質量追溯中的應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建立了比較完善的農業數據庫
許昌市以許昌農業信息網為平臺,建立了比較完善的農業數據庫。截至目前,許昌農業信息網開通20個主欄目,99個二級子欄目,數據庫5萬條,瀏覽量60萬人次。實現了國家、省、市及各縣(市、區)農業信息網以及30個其他相關網站的鏈接。2016年全市共發布各類農業信息(包括自采自編信息)1 904條。
(二)積極拓展傳播農業技術和涉農政策信息的渠道
一是開通了12316“三農”公益熱線。據統計,該熱線每月的電話咨詢量達1 000個,解決農業生產中的技術問題及回答有關涉農政策1 500個。2016年,該熱線共接到咨詢電話13 500個,解決技術等問題27 000個。二是整合了“農信通”短信系統。該系統每月發送農業類短信20條,2016年共發送信息256條,有近5萬人得到了農業技術、農產品價格、農資價格及實時信息服務。三是和許昌廣播電臺合辦《金色田園》欄目,專家通過廣播直接回答農民提問的有關問題。2016年,專家通過該欄目共回答技術類問題600個,解決了農民生產中的技術難題。四是積極組織許昌市農業專家與河南省農業廳及河南省電視臺新農村頻道搞好互動合作,解答各類技術咨詢, 不斷提升專家服務質量和業務水平,農民群眾的滿意率達100%。五是組織人員收集編報《農業信息簡報》,介紹各地發展現代農業的經驗以及專家解讀、農業動態等,為領導決策提供參謀。六是農業專家在許昌市農業信息中心隨時接受農民、農業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上門咨詢。
(三)信息化技術在農業生產管理和農產品質量追溯中的示范作用
一是長葛眾品被認定為農業部首批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在我們的積極爭取和河南省農業廳的大力支持下,眾品食業有限公司于2013年被農業部認定為全國首批40家“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示范基地”之一。二是支持河南天和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建成了蔬菜安全生產與產品質量追溯系統。為加快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提升許昌市現代農業發展水平,許昌市農業信息中心幫助天和公司建成了“蔬菜安全生產與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該系統在蔬菜安全生產和產品質量追溯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全市農業信息化技術應用方面起到了積極引領作用。2017年該系統正在進行“追溯系統”的升級,線
路和軟件以及總控室和電視墻信息顯示屏正在規劃準備建設中。建成后,通過安裝的“溫室娃娃”信息化系統,可以隨時測出大棚中的溫度、濕度、光照強度、露點以及二氧化碳濃度,便于溫室作物管理,及時掌握蔬菜管理和生長情況;同時,實現了蔬菜質量安全可追溯,通過質量追溯系統生成的二維碼,銷售者、消費者、質量監管人員可以通過互聯網終端,方便快捷地查閱該批蔬菜生產的地塊、品種、種植日期、生產管理人員、農業投入品的使用情況、質量檢測結果等相關信息,讓廣大消費者吃到管理標準、營養豐富、質量安全的蔬菜。三是在部分農技推廣區域站建成了作物長勢物聯網遠程監控系統。許昌市農業信息中心在長葛市石象農技推廣區域站,建設了作物長勢物聯網遠程監控系統,在該區域河南豫糧集團流轉土地的萬畝方內設5個監控基站點,在有網絡的情況下,能實時監測基站點所覆蓋的區域內的作物長勢、病蟲害發生情況,通過各個類型的傳感器可監測土壤水分、土壤溫度、空氣溫度、空氣濕度、光照強度、降雨量等農業參數信息,獲取農作物實時的生長環境信息,所有基站測試點信息的獲取、管理、動態顯示和分析處理以直觀的圖表和曲線的方式通過網絡終端機顯示給用戶,從而實現信息共享、作物遠程診斷和農業調度服務。
許昌市農業信息化工作在河南省處于前列,但由于受農村基層設施、農民綜合素質及農業產業化程度等因素的影響,全市農業信息化工作仍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出現了農業信息網絡設施不健全,缺少專業化的高素質信息服務人才,難以形成正常的信息需求等問題。
(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目前,全市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僅為5.1%,農村地區每百戶的電腦擁有量僅為2.7臺。這說明許昌市廣大農村地區信息通信設施嚴重匱乏,互聯網通信條件較差。同時,農村地區線路設施的缺乏以及農民素質普遍較低,給計算機的應用和普及帶來了困難。在農村,相當一部分農民群眾不懂計算機,更不會操作計算機,信息化意識相當淡薄。此外,由于農村自然條件、社會條件較差,農村地區通信線路、設施質量存在問題,信息傳輸穩定性較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信息化建設的推進。各級農業部門要積極爭取財政、發改、工信等部門的支持,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爭取財政資金投入規模。同時,要鼓勵引導電信運營商、IT企業、工商資本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社會力量參與投資農業信息化建設,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農業信息化建設的良好氛圍。
(二)加強人才培訓
許昌市農業系統中人員總量少,能夠專門從事農村信息化服務的高素質人才更少。同時,全市農業人才的分布呈現出“頭重腳輕”的情況,基層農業信息化人才更為匱乏。要充分利用各類培訓資源,分級分批培訓,提高信息技術人才的素質,盡快建立一支高素質的農業信息服務隊伍。一是加大對農村基層信息員的培養力度,使信息員隊伍延伸到村,延伸到農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二是對全市12316農業專家隊伍,要登記造冊,加強管理培訓,提高他們的服務水平,充分發揮農業專家的技術帶動作用,為促進農業轉型升級,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務。
(三)加強財政補貼,加大宣傳力度,激發正常的信息需求
目前,許昌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信息化的應用積極性還不是很高。農業產業化是農業信息化的基礎,農業的產業化意味著生產規模的擴大,農業生產以市場為導向,必然產生對信息的大量需求。在規模小時,以滿足自己需要時就不可能或不必要加大對信息技術的需求,因為采用信息技術需要一定的投入,這對于生產規模小、生產效益不高的農業生產者來說,不可能在信息方面有大的投入。因此,政府要進行適當的財政補貼,以激發形成正常的信息需求。同時,要充分利用網絡、電視、電臺、報紙等宣傳平臺,宣傳農業信息化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重要意義,樹立科學發展觀和信息意識,大力宣傳展示信息技術和信息化助農惠農的新成果,推廣農村農業信息化建設的成功做法和典型經驗,在全市形成學習信息技術、重視信息化建設、用信息化手段引導并支持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濃厚氛圍。
(四)成立許昌市農業信息化發展領導小組
成立許昌市農業信息化發展領導小組,充分發揮農業信息化發展領導小組的組織協調作用,建立部門聯席協商制度,健全發展農業信息化的長效機制,研究制定相關政策、措施和規劃。建立“資源整合,協作共享”的農業信息化建設機制,避免重復建設,提高信息資源利用率。建立“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公益+市場”的農業信息服務機制,提高農業信息服務水平和質量,探索可持續發展的農業信息服務模式。
在未來的幾年里,許昌市將建立起以物聯網應用系統為核心,以信息資源開發為基礎,以信息傳輸服務網絡為載體,以精準農業、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農業應急指揮為重點的“互聯網+現代農業”信息服務體系,探索上下暢通、反應敏捷、服務全面的農業信息化服務。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尤其是物聯網技術,加速傳統農業改造,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管理和決策水平,促進農業持續、穩定、高效發展。
(一)加強農業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
強化農業信息資源的采集、整理及開發利用,完善農業數據庫建設。進一步加強和完善12316“三農”熱線信息綜合服務平臺和農信通短信平臺建設,為全市農業生產經營者提供便捷、高效率、高質量的“三農”綜合信息服務。完善許昌農業信息網建設,不斷調整網站結構及欄目以適應全市現代農業的發展需要,使其發展成集農業新聞、農技推廣、市場行情、政策法規、農業數據庫等為一體的綜合性農業信息服務網站,力爭將許昌農業信息網打造成為全市農業信息服務體系的核心平臺。
(二)大力推進物聯網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
引導一批有實力的農業龍頭企業建設農業物聯網應用系統,提高現代農業生產設施裝備的數字化、自動化水平,發展精準農業。通過大數據和云計算等先進技術,實現對農業生產環境和農業生產操作進行智能監控,提高農業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利用信息技術在有條件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重點支持河南天和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健全升級“天和蔬菜安全生產和產品質量追溯系統”,鼓勵、扶持長葛瑞之源農業有限公司、襄城縣眾生源農業有限公司、河南金卡特有限公司等開展農業物聯網和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建設,逐步在全市建成一批可復制、易推廣的農業信息化示范應用基地。
(三)加強農業農村綜合信息服務體系建設
建立健全市、縣、鄉三級農業信息化工作機構,構建比較完善的農業信息化服務體系,建設集農業信息服務、農技推廣、病蟲害防控等為一體的信息化技術應用示范點。在農業系統內部建立信息員制度,培養壯大縣鄉農業綜合信息員隊伍。積極開展信息技術培訓,培養一批復合型農業信息化應用人才。以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為主體,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破解農業農村信息化推廣應用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