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吉縣狠抓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力促災后群眾就業增收
2017年,永吉縣堅持把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作為推動突破縣域經濟發展和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措施,按照“鞏固成果、擴大增量、有效組織、形成合力”的工作要求,全面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尤其是災后,為鼓勵和幫扶受災群眾開展抗災自救,助力災后恢復重建工作,永吉縣多措并舉,加大受災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力爭使有就業愿望且具備勞動能力的受災人員實現就業。截至目前,永吉縣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8.26萬人,轉移就業總收入11.04億元。
(一)開展受災勞動力就業和培訓需求調查。各鄉鎮(區)抽調專人深入受災鄉鎮、村屯、社區,對有就業愿望、培訓需求的受災勞動力逐戶進行調查,并分類登記造冊,填寫《永吉縣受災勞動力就業和社會保障需求情況調查表》,做到基本情況清、就業需求清、培訓意向清。目前,已登記有就業、培訓需求的受災勞動力505人。
(二)圍繞災后恢復重建,大力開發、搜集崗位信息。結合災后恢復重建需求協調開發區、基建管理部門及相關經濟部門,對全縣重點項目工程及企業用工情況進行調查,充分發揮各鄉鎮(區)信息員的作用,開發適合受災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就業的崗位信息,使其在實現就業的同時,兼顧并參與家鄉災后重建工作。此外,還加強與省、市就業部門及省外勞務輸出基地的聯系,廣泛搜集域內外用工信息,并把崗位信息進行整理印制,拓寬受災勞動力務工渠道。
(三)多種方式開展用工對接,組織受災勞動力轉移就業。結合就業崗位、受災人員需求情況,深入受災嚴重的鄉鎮、村屯開展“送崗下鄉”、用工對接會,對災區的求職人員,開展“一對一、面對面”的職業指導和職業介紹,最大限度滿足受災勞動力的求職需求。充分發揮“農村就業創業信息超市”“農村半小時就業服務圈”平臺的作用,及時發布用工信息,第一時間將崗位信息送到受災人員手中。對因災出現的就業困難人員,實施精準幫扶,由于年齡、身體和技能等原因,經援助仍無法實現就業的,用公益性崗位進行安置,目前通過公益性崗位已安置35人。對與域外用人單位達成用工協議的受災人員,由各鄉鎮(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事務所集中組織輸送。
(一)高度重視,科學部署。結合全縣實際,下發《永吉縣關于做好2017年就業扶貧工作的通知》,制定工作方案,成立領導小組,構建就業脫貧長效工作機制。
(二)夯實基礎,精準識別。按照“全員登記、一村一冊、縣市入庫、分級匯總、動態管理”的要求,通過協理員上門走訪、電話聯系等方式,對全縣貧困勞動力就業信息與未就業人員就業需求情況逐一進行核對,進一步完善了貧困勞動力的基本信息,全面掌握貧困勞動力就業意愿和就業服務需求,目前全縣貧困人口5572人,貧困戶3176戶,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員781人,其中,有就業意愿的為452人,已轉移就業人員359人。
(三)建立制度,分類施策。對貧困勞動力中有需求的人員建立《“一對一幫扶”登記表》,組織開展貧困勞動力專場招聘會2場,開展送崗下鄉活動10次,覆蓋到全縣所有鄉鎮,幫扶貧困勞動力396人。
進一步完善和壯大勞務經紀人隊伍建設,開展勞務經紀人調查,組織鞏固老成員,發展新成員,逐步擴大規模,現有建檔立冊勞務經紀人224人,帶動就業2961人。各鄉鎮(區)對轄區內經紀人進行定期回訪,組織開展培訓座談會3次。積極推樹勞務經紀人典型,其中萬昌鎮吳奪、北大湖鎮吳金和評為省級優秀勞務經紀人。落實勞務經紀人集中組織輸出扶持政策,5月15日組織了以“開展組織化輸出,實施就業扶貧”為主題的集中赴白城地區插秧活動,在勞務經紀人吳奪帶動下,就業服務局承擔車費,輸出當地農民工118人,有效地增加了農民收入。
繼續做實“永吉插秧工”“永吉葡萄栽培工”省級勞務品牌的基礎上,結合資源優勢,重點培育“永吉園藝工”特色品牌,依托品牌帶動就業654人。培育加強與域外企業聯系,擴大轉移就業范圍,鞏固北京市順義區首增苗木花卉基地、黑龍江中石化石油工程地球物理有限公司中南分公司等2個安置100人以上的省外勞務輸入地,形成牢固的合作伙伴關系。
按照省市創建活動要求,結合實際資源優勢,在原有5個省級農民工返鄉創業基地的基礎上,打造“北大湖南溝村農家樂農民工返鄉創業基地”“口前鎮務本村特色產業基地”2個農民工返鄉創業基地,成立農民工返鄉創業服務領導小組,加大對農民工返鄉創業在創業貸款、技能培訓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在原有7個省級高質量就業示范行政村的基礎上創建北大湖桄子溝村、口前鎮四間村、萬昌鎮裴家村3個高質量就業示范行政村,投入近3萬元配備辦公備品,并在規范臺賬、資源管理、就業服務等方面進行了針對性培訓,提升服務水平。
組織開展“春風行動”、送崗下鄉、貧困勞動力專場招聘會、災后勞動力用工對接會等各項活動。活動期間,共發放了“春風卡”、“惠民政策宣傳單”、“進城就業指南”、企業用工信息宣傳單等資料累計達7.5萬份,提供轉移就業崗位2500余個,為農民工等各類求職人員提供免費服務5288人,提供就業崗位、職業指導、職業介紹、政策幫扶等服務,做到“政策落實到位、宣傳引導到位、服務對接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