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越
(遼寧省建平縣紅山街道辦事處農業站 遼寧 建平 122400)
低山丘陵地區蕎麥無公害栽培技術
李越
(遼寧省建平縣紅山街道辦事處農業站 遼寧 建平 122400)
蕎麥耐瘠薄、耐干旱,對土壤要求不嚴,但以土壤疏松、排水條件良好、富含養分的壤土或砂壤土最為適宜。科學整地是蕎麥不可忽視的前提條件,擬種植蕎麥的土壤必須保證疏松細碎。通常情況下,由于農民不掌握蕎麥的生長特性,整地簡單不細致的情況較多,導致蕎麥播種后缺苗斷條,對蕎麥的產量提高形成不利影響。所以,若要保證蕎麥出苗達到苗全、苗壯,于蕎麥播種前應做好清茬耕耙整地,耙碎土塊,使土壤疏松細碎,地面平整,為蕎麥生長發育營造一個良好土壤條件。
選用新鮮的蕎麥種子能提高播種后的發芽率和發芽勢。標準合格的蕎麥種子的外觀特征是:內皮綠色,發芽率和生活力高;內皮黃色的種子發芽率和生活力十分低下,嚴禁作種用。選種時,對蕎麥種子進行風選、篩選、泥水選等方法均可,以利選出粒大飽滿的優良種子。另外,蕎麥播種前要進行選種和浸種。方法是:用30℃~40℃的溫水浸種10~15 min,撈出陰干待播。此外,在播種前需進行曬種,將選好的種子晾曬2~3 d。
北方半干旱地區蕎麥播種時期應該以保證當季霜前蕎麥成熟為標準。通常情況下6月中、下旬是蕎麥的最佳播種時期。如果播種過晚,生長后期易受早霜危害,產量就會降低。播種要深淺適宜,一定注意不要播種過深,深度以2.0~3.0 cm為宜,并掌握不同土壤深淺有別,黏土宜淺,砂土稍深。遼西地區較為常用的播種方法是條播,條播分大行距和小行距兩種播法。清種蕎麥的情況下采取大行距,壟距38~40 cm,播幅較寬,每畝播種量3.0~3.5 kg;如若為春小麥復種則采用小行距,行距20~25 cm,極其似春小麥播種技術,每畝播種量5.0~6.0 kg。總的原則是大粒種子播量多,小粒種子播量少。
蕎麥生長發育以需要鉀肥最多,其次是氮肥,再次是磷肥。蕎麥不同生長時期對氮、磷、鉀素的吸收量表現不同,其中以苗期吸收氮素和鉀素所占比例較大。試驗調查數據表明,前期氮、鉀吸收分別占全生育期吸收總量的58%~62%和62%~66%;隨著生長漸進,當蕎麥進入快速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交叉時期時,對磷素的吸收量逐漸加大,占蕎麥總生育期吸收磷總量的60%~65%。依據蕎麥的需肥特點和生育期較短的特性,必須增加基肥施用量,每畝施農家肥4 000~5 000 kg作底肥,播種時每畝施磷酸二銨5.5~7.5 kg。中耕時追入適量氮肥,主要是促進蕎麥及早開花、結實,保證莖稈健壯,后期抗倒伏。蕎麥進入開花期以后,有條件的地方應補施根外肥,可噴施磷肥、鉀肥和微肥等,對促進蕎麥生長和增加產量有明顯效果。
蕎麥播種后遇降雨,土壤地表發生板結的情況居多,此時進行淺中耕極為重要,一定要劃破板結的地皮,保證幼苗及時出土。蕎麥地下根為圓錐型根系,其中有一條主根,深入土壤,蕎麥的側根則很少,根系不發達。因此,對于蕎麥的鏟趟,要在開花以前進行為宜,即在蕎麥苗高生長至25~30 cm時進行完畢,以免對蕎麥的根群和植株造成不必要的傷害。蕎麥的首次鏟地應掌握苗高8~12 cm時進行,對于生長過密的要進行間苗,保證蕎麥生長苗勻、苗壯。第2次鏟地要保證在苗高30~35 cm以前完成。在鏟地過程中要進行趟地培土,目的是促進蕎麥不定根群生長發育,增強抗倒伏能力,提高產量。
異花受粉是蕎麥的一個主要生長特性,昆蟲是蕎麥花粉傳播的主要途徑,蜜蜂是主要傳粉者。每3畝蕎麥地放1箱蜜蜂即可達到和滿足蕎麥的授粉要求。如無蜜蜂授粉的條件,人工輔助授粉是必須落實的技術措施。方法是:在蕎麥開花盛期,每天上午8:00~11:00,用長度適宜并且兩端系著繩子的軟布條,兩人并行向前進行拉拽,讓軟布條順著蕎麥的植株頂部輕輕擦過,使蕎麥植株受到軟布條摩擦后晃動,促進散粉,這種方法能起到令人滿意的授粉效果。進行人工輔助授粉以每2~3d進行1次最為適宜,整個盛花期實施2~3次,其增產幅度可達15%~25%。
與其它農作物比較,蕎麥屬于開花時間長的作物,通常情況下時長達到25~30 d,并且籽粒成熟很不一致,早熟的種子極易脫落。所以,適時收獲對于保證蕎麥產量不受損失至關重要。當發現全株籽粒有2/3呈現黑褐色時,蕎麥最佳收割適期已經來臨,要及時收獲。收割蕎麥時要注意輕割輕放,盡量減少掉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