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濤
(長葛市林政稽查大隊 河南 長葛 461500)
梨輪紋病的發生規律與防治措施
朱永濤
(長葛市林政稽查大隊 河南 長葛 461500)
本文介紹了梨輪紋病的癥狀及病原、發生規律,提出防治該病應以預防為主,在加強栽培管理、增強樹勢、提高樹體抗病能力的基礎上,在發病初期及時施用化學藥劑,以達綜合防治的目的。
梨輪紋病;發生規律;防治措施
梨輪紋病又稱瘤皮病,粗皮病,是我國梨樹的一種主要病害。在我國山東、河北、河南、湖北、湖南等省的梨產區均有發生。該病主要危害枝干和果實,有時也危害葉片。枝干發病嚴重時,極大削弱樹勢;果實受害時,造成爛果,并且引起貯藏果實的大量腐爛。還可危害蘋果、桃、杏、李等多種果樹。
1.1 枝干受害。枝干受害時,通常以皮孔為中心形成直徑5~15 mm的橢圓形褐色突起的斑點,病斑質地堅硬,中心突起呈瘤狀,隨健部木栓層的生成,病斑周圍逐漸隆起,邊緣發生裂縫,病斑與健部裂縫逐漸加深,成為一個凹陷的圓圈。第2年病斑上產生許多黑色小粒點,為分生孢子器,以后連年擴展,形成不規則的輪紋狀。如果樹上病斑密集,則使樹皮表面極為粗糙,故稱粗皮病。病斑多數陷于皮層,有些可達形成層甚至木質部。
1.2 果實受害。果實多在近成熟期發病,初在果實表面上出現褐色水漬狀斑點,逐漸擴大成大型圓斑,暗紅褐色,有明顯的同心輪紋。后期,病斑內產生黑色小粒點,這是分生孢子器,常致使病果腐爛。發病果十幾天可全部腐爛,皮破傷后溢出茶褐色黏液,常帶有酸臭味,最后爛果可干縮,由于病果充滿深色菌絲并在表層長滿黑點而變成黑色僵果。
1.3 葉片受害。形成褐色有同心輪紋的大病斑,病斑近圓形或不規則形,有時有輪紋。葉片上病斑多時,引起葉片干枯早落。
病菌以菌絲體、分生孢子器、子囊殼在病枝上越冬,主要通過雨水傳播,病菌經皮孔侵入枝干,氣溫在28℃,相對濕度在60%以上,最易形成孢子。當年病斑很少形成分生孢子器,第2、3年才能大量產生分生孢子器及孢子,從第4年開始產生分生孢子器的能力又減弱。病害通過苗木運輸進行遠距離傳播,而多雨、陰濕的氣候又有利于病害的進一步傳播和蔓延,當氣溫在20℃以上,相對濕度在75%以上或降雨量達10 mm時,或連續下雨3~4 d,孢子大量散布,病害傳播很快,造成病害流行。
華北梨區越冬后的分生孢子器在4月中下旬開始散發少量的分生孢子,5~6月上旬較多,以后孢子數量逐漸減少。孢子發芽后,經皮孔侵入枝干,經24 h即可完成侵入,15~20 d后形成新病斑。5~9年生的病枝干形成孢子極少,13年以上的病枝干不形成孢子。果實感染,在落花后開始出現癥狀,可一直持續到采收;被侵染幼果不馬上發病,待果實近成熟期或貯藏期生活力衰退時,才不斷地蔓延擴展開。輪紋病菌菌絲在枝干病組織中可存活4~6年。品種間的抗病性具有一定的差異,日本梨一般發病較重,中國梨發病較輕,西洋梨和中國梨雜交品種抗病性較強。另外,病害的發生與管理、樹勢及蟲害等有關,如果園肥料不足,樹勢弱,枝干受害蟲為害重,果實受吸果夜蛾、蜂、蠅等為害多的均發病重。
3.1 梨輪紋病菌是一種弱寄生菌,老弱植株或枝干容易染病,因此,需加強果樹栽培管理(如加強土、肥、水管理,合理施肥,合理修剪,合理疏花、疏果),提高樹體的抗病力。選擇無病、健壯苗木建園。
3.2 培育無病壯苗,加強苗木檢疫,防止病害傳播。
3.3 刮除病斑。梨輪紋病初侵染源來自枝干病部,因此,早春刮除病斑也是預防該病危害的重要措施。枝干發病初期,及時刮除病部,并涂抹殺菌藥劑,如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2份+豆油5份,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2份+豆油1份。剪除樹上枯死枝,以減少病菌來源。
3.4 噴藥保護。噴藥時間是在落花10 d左右(5月上中旬)開始,到果實膨大結束(8月上中旬)。早期噴藥保護最重要,所以重病果園及時進行第1、2次噴藥。一般年份可噴藥4~5次,即5月上中旬,6月上中旬,6月中下旬,7月上中旬,8月上中旬。噴藥時,應注意有機殺菌劑與波爾多液交替使用,以延緩抗藥性,提高防治效果。常用藥劑有: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50%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
[1]中南林學院.經濟林病理學 [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86.
[2]李明桃.梨輪紋病的發生規律及防治技術 [J].農業災害研究,2013,3(4):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