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明珍
(云南省永勝縣農業局農村能源環境保護監測站 云南 永勝 674200)
永勝縣農業面源污染現狀及防治措施
熊明珍
(云南省永勝縣農業局農村能源環境保護監測站 云南 永勝 674200)
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大量施用農藥、化肥、地膜等農業投入品,以及畜禽糞污、工業“三廢”、生活垃圾處理不完善等造成的農業面源污染日益突出,農業面源污染已成為影響農業生態環境、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一個重要因素。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確保農產品產地環境安全,是實現糧食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現實需要,是促進農業資源永續利用,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
1.1 工業“三廢”污染。據統計,截至2016年底,永勝縣注冊登記的大小工礦企業共計145家,其中部分企業排污設施不完善,未按照國家的排污標準和要求進行處理排放,通過大氣沉降、直接排入、日曬雨淋滲入等方式污染周邊農田土壤,造成農田土壤和農灌用水污染。
1.2 農業投入品污染。據統計,2016年全縣施用化肥(氮、磷、鉀、復合肥)量35 263 t(折純),農田薄膜施用量980 t,農藥施用量853 t,這些農藥、化肥、地膜等農業化學投入品在施用中存在利用率低、流失率高等不合理現象,大量和不正確使用,以及不及時回收農用殘膜,造成農田土壤污染,土壤結構破壞,農產品農殘超標。
1.3 畜禽糞便污染。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畜禽養殖業迅速發展,至2016年底,全縣年出欄生豬200頭和存欄母豬50頭以上的規模化集中養殖場46家,年出欄肉牛50頭以上的養殖場22家,年出欄肉雞及存欄蛋雞5 000只以上的養殖場16家,年出欄羊200只以上的養殖場18家。這些規模化集中養殖場有些管理規范,設施完善,對糞污進行了無害化處理,而部分養殖場管理不善,設施不全,加上分散養殖沒有建立配套的糞污處理設施,未經過無害化處理就隨意排放,污水隨地表徑流污染水體,造成周邊水體水質惡化,空氣污染,同時超出土壤自凈能力后,還會污染土壤,影響土壤質量。
1.4 農村生活污水、垃圾污染。全縣15個鄉(鎮),除縣城建有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其余鄉鎮均沒有完整的排污管網系統、垃圾處理廠,農村生活污水幾乎都沒有經過處理直接進入周邊環境,加上農村垃圾收集系統不完善、農民環保意識相對薄弱,農村生活垃圾隨意堆放,不僅污染環境,而且成為蚊蠅、老鼠和病原體的滋生場所;隨著時間的推移,混合垃圾腐爛,發臭,不僅污染空氣,而且垃圾的滲漏液還會污染水體和土壤,導致生態環境不斷惡化。
2.1 加強組織領導,成立組織機構。為切實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保證農業面源污染各項工作順利實施,永勝縣農業局成立了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領導小組,由局長任組長,分管副局長任副組長,辦公室設在科教股,并安排一名專職工作人員負責日常各項具體工作,成員由農業局下屬農環、植保、農技推廣、養殖業股等部門負責人組成。結合農業系統工作實際,明確了工作重點和任務,并將任務分解到各單位,做到了領導到位,責任明確,措施有力。
2.2 加大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生態產業。爭取中央、省、市生態產業和農業產業化項目資金對產業發展予以扶持,大力發展特色水果產業,通過產業結構調整進行面源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2013~2016年共投入市級農業產業化資金262萬元,打造標準化果園15個,面積6 864.7畝,通過標準化園區帶動全縣果園面積發展到11萬畝,其中千畝連片示范園2片,促進了水果產業持續、快速地發展,同時在產業結構調整中加強節水灌溉工程建設和節水改造,推廣保護性耕作、農藝節水保墑、水肥一體化、噴灌、滴灌、選育耐旱新品種等技術。通過大力發展水果產業和推廣節水農業技術既增加了農戶收入,促進了產業發展,美化、綠化了農村環境,又調減了耗水量大、易引起化肥污染的水稻種植面積,減少耕作次數、裸地時間和地面徑流,減輕了農業面源污染。
2.3 認真實施中低產田改造,綜合治理水土。認真履行縣中低改辦職責,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大力開展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著力提升耕地內在質量。2013~2016年共計完成中低產田地改造9.233萬畝,完成投資14 410.85萬元。通過工程措施建成了一批高產穩產農田,改善了灌溉條件,將“三跑地”變為“三保地”,減輕了水土流失,提高了土壤的蓄墑能力,保護了耕地,減輕了污染。
2.4 大力推廣綠色防控技術和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減少農藥、化肥施用量。一是根據全縣實際,加快綠色防控技術推廣,加速生物農藥和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的推廣運用,禁止施用高毒高殘留農藥,減少農業生產中農藥的施用量,從而減輕農業面源污染。至2016年實施綠色防控5.46萬畝,設立了4個農作物病蟲害宏觀監測點;二是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減少化肥施用量,2013~2015年共投入資金116.3萬元,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142.63萬畝,其中配方肥施用面積達65.8萬畝,推廣配方肥5 760 t,采集大田土壤樣品1 000個,開展測土配方施肥試驗42組,建立測土配方施肥核心示范樣板田5 300畝。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已覆蓋永勝縣的147個村、9.7萬戶農戶,共增產21 605.43 t,總減不合理施肥量(純量)1 570.37 t,總增產節支5 136.234萬元。
2.5 推廣綠色養殖模式,發展循環農業。一是縣農業局對新建畜禽規模養殖場,督促落實環境保護“三同時”制度,做到畜禽養殖場建設與污染治理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施用”。大力推行“雨污分流、干濕分離”的清潔生產和生態養殖技術,推行牧—沼—農、牧—沼—林(果)等立體種養模式,充分利用農田、果園、林地自然消納,實現規模化養殖場排泄物的“零排放”,對養殖場病死畜禽采取無害化處理措施。按照“畜禽良種化、養殖實施化、生產規范化、防疫制度化、糞污無害化和監管常態化”的要求,全面推進畜禽規模化標準化養殖,對養殖場病死畜禽采取無害化處理措施。至2016年底,共擴建標準化廄舍17 301.5 m2,完成排污管道建設5 718 m,擴建污水處理池1997m3,建設糞污堆積發酵池557m3,建設蓄水池122.8 m3,通過項目實施,切實轉變畜禽養殖方式,提升了畜禽養殖污染治理水平,減少了化學需氧量、氨氮的排放總量,有效改善了生態環境;二是積極推廣農村沼氣建設,至2016年底全縣累計建設農村戶用沼氣池48 293個。其中2003年以來,農業部門組織實施農村沼氣國債項目和中央投資項目農村戶用沼氣池14 567個,農村沼氣鄉村服務網點59個,養殖小區聯戶沼氣工程16個,大中型沼氣工程4個,共計投入中央資金2 800余萬元,地方資金200余萬元。通過沼氣建設,凈化了庭院環境,有效解決了畜禽糞便對地表水、地下水和空氣的污染問題;沼液替代傳統的農藥浸種,減少農藥的施用量,減輕農藥對農田的污染;沼肥的施用減少了化肥施用量,提高了土壤有機質的含量;沼氣建設減少了森林砍伐,保護了周圍植被,減少了水土流失。沼氣工程的扎實推進,加快了永勝縣循環農業的發展,實現了資源的有序利用,有效地減輕了畜禽糞便造成的面源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