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調減 收入反而好
推進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是黨中央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而玉米結構調整是整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
包括鐮刀彎地區在內的一些玉米調減地區,改種了其他作物的農戶,去年都種了些什么,效益如何呢?
威寧縣的玉米調減面積在0.67萬公頃左右,調減出來的土地,一半以上種植了馬鈴薯。目前來看,在銷售上做好功夫,馬鈴薯的前景還是比較可觀的。改種馬鈴薯,一直到看到效益,當地農民懸著的心才算是放了下來。
在山東省濟寧市,玉米種植面積也進行了調減,種糧大戶郁連群以前都是種完了小麥種玉米,去年小麥收獲后,他改種了大豆。因為管理簡單,肥料使用少,生產成本有了大幅下降。在市場的引導下,很多人改種了大豆。
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進行,轉身快的增加了收入,轉身慢的就吃了虧。吉林省松原市嫩江村種糧大戶鄭中良,當下十分郁悶。鄭中良說,他知道玉米臨儲政策改革是怎么回事,知道由市場決定價格這件事對種糧大戶的影響,所以去年年初的時候,他想改種其他作物。可心里對玉米的行情仍抱有一絲僥幸,所以在去年播種的時候,他臨時改變了主意,最后還是將85%以上的地種上了玉米,恰巧碰上天災,當初的決策令他懊悔不已。
筆者發現,有些老百姓還不清楚玉米臨儲政策改革的具體內容,有的人雖然知道,但存在著種植的慣性,這些現象影響著種植戶的收益。卓創資訊分析師崔曉娜說,當地政府應當做好宣傳引導工作。
分析師崔曉娜說,順著市場行情走,種有優勢的農作物,這是種植結構調整的思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國家既定的大政方針,具有合理性和科學性,農戶一定要轉變心態,順應大環境。調整糧食種植結構,關鍵是提升農業生產的競爭力,要在調整中把握住機會。
崔曉娜:農民在調整結構的同時,他還需要很多的幫助,比如說不種玉米種馬鈴薯了,收獲的時候需要的機械不一樣,規模種植沒有機械的話,調整就會出現陣痛。農民增收的根本還是要靠提高勞動生產率,要做到這一點,農業技術、農業機械、經營生產體系都得跟著提升。
(李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