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連茹
(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園林綠化管理處 河北 秦皇島 066000)
斑衣蠟蟬發生規律及防治技術
郭連茹
(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園林綠化管理處 河北 秦皇島 066000)
斑衣蠟蟬是同翅目蠟蟬科的昆蟲,別名“樗雞”“花姑娘”、“椿蹦”、“花蹦蹦”、“紅娘子”等。分布華北、華東、西北、西南、華南以及臺灣等地區。本地隨著千頭椿栽植量增加,危害逐年加重。
主要危害臭椿、葡萄和苦楝,其次是楊樹、楸、榆、珍珠梅、海棠等花木。以成蟲、若蟲群集在葉背、嫩梢上刺吸危害,棲息時頭翹起,有時可見數十頭群集在新梢上,排列成一條直線;引起被害植株發生煤污病或嫩梢萎縮、畸形等,嚴重影響植株的生長和發育。所刺的植物傷口頗深,其排泄液粘附于枝葉和樹下植物上,引起污煤病而使表面變黑,影響光合作用,降低環境質量。
嫩葉受害常造成穿孔,或嫩梢萎縮、畸形等,嚴重影響植株的生長和發育。
2.1 成蟲。體長15~25 mm,翅展40~50 mm,全身灰褐色;前翅革質,基部約三分之二為淡褐色,翅面具有20個左右的黑點;端部約三分之一為深褐色;后翅膜質,基部鮮紅色,具有黑點;端部黑色。體翅表面附有白色蠟粉。頭角向上卷起,呈短角突起。翅膀顏色偏藍為雄性,翅膀顏色偏米色為雌性,雌性蟲體大于雄性蟲體。
2.2 卵。長圓柱形,長2 mm、寬1 mm左右,狀似麥粒,背面兩側有凹入線,使中部形成一長條隆起,隆起的前半部有長卵形的蓋。卵粒平行排列成卵塊,上覆一層灰色土狀分泌物。
2.3 若蟲。初孵化時白色,不久即變為黑色。1齡若蟲體長4 mm,體背有白色蠟粉形成的斑點。具長形的冠毛。2齡若蟲體長7 mm,冠毛短,體形似1齡。3齡若蟲體長10 mm,觸角鞭節小。4齡若蟲體長13 mm,體背淡紅色,頭部最前的尖角、兩側及復眼基部黑色。體足基色黑,布有白色斑點。頭部較以前各齡延伸,翅芽明顯,由中胸和后胸的兩側向后延伸。
1年發生1代。以卵在樹干或附近植物和建筑物上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若蟲孵化危害,5月上旬為盛孵期;若蟲稍有驚動即跳躍而去。經3次蛻皮,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羽化為成蟲,活動危害至10月。8月中旬開始交尾產卵,卵多產在樹干的南面,或樹枝分叉處。一般每塊卵有40~50粒,多時可達百余粒,卵塊排列整齊,覆蓋白蠟粉。成、若蟲均具有群棲性,受驚即跳躍逃避,飛翔力較弱。
斑衣蠟蟬喜干燥炎熱處。蠟蟬發生與氣候的關系甚大,若8、9月雨量特別多,濕度高,溫度低,冬天開始早,可縮短其壽命,來不及產卵而早死;同時因雨量增加,植物汁液稀薄,營養降低,影響產卵量,使翌年蟲口量下降,反之,若秋季雨水少,則第二年易釀成災害。
4.1 園藝防治。結合冬季修剪,剪掉帶卵塊的枝條。
4.2 刷除卵塊。從秋季產卵開始,至翌年4月中旬未孵化前,隨時刮除卵塊。越早卵塊顏色越淡,越容易找到。
4.3 藥劑防治。在低齡若蟲和成蟲危害期,可選噴甲維鹽2 000倍液、40%氧化樂果乳油1 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2 000倍液、2.5%氯氟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藥劑可以交替使用,但必須群防群治。
4.4 成蟲期未產卵前,利用其受驚即跳躍逃避、飛翔力較弱的特點,用拍子拍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