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
(遼寧省建平縣建平鎮林業站 遼寧 建平 122400)
林業技術措施對控制水土流失的效應與應用探析
李新
(遼寧省建平縣建平鎮林業站 遼寧 建平 122400)
本文通過林業技術措施的應用進行細致分析,針對林業技術措施對控制水土流失的效應進行探討,期待林業技術措施對控制水土流發揮更大的作用。
水土流失;林業技術控制;效應
經濟的快速發展帶動礦業產業的規模不斷擴大,與之相生相伴的是自然生態環境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水土流失問題不斷加劇,對生態環境實施保護已刻不容緩。實踐證明,通過科學的運用林業技術實現減緩和規避水土流失現象,有效改善和保護自然生態環境是行之有效的。應用林業技術措施還有利于林業產業走向快速、健康發展的道路。
1.1 林業技術措施對水資源的保護效應。運用林業技術進行水土流失控制,對水資源的保護具有明顯的效果,實施造林后,通過林木根系對水分的充分吸收,達到了水資源的保持目的,進一步減少了水土流失,最終實現了水土流失治理的效應。
1.2 林業技術措施對土壤的固結效應。采用林業技術措施大量栽植林木,在樹木自身生長發育過程中因為對水分的依賴和需要,其根系在土壤中生長,對水具有趨向性,樹木的主根系還會在較深的地下吸收水資源;與此同時,樹木的側根覆蓋范圍較大,對根際周圍的土壤具有固結作用,吸附土壤中的水分,可降低水土流失的發生程度。
1.3 林業技術措施對生態系統的保護效應。實施植樹造林,進行封山育林,強化人工撫育,這些促進森林生長發育的措施,有利于森林區域內小型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林木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增加林木周圍環境的空氣濕度,使得其它生物的生存環境得以調節和優化,伴生植物與目的林木形成了協調一致的小型生態系統,對防止水土流失、保護生態環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4 林業技術措施對氣候的調節效應。在林木生長過程中,樹葉進行光合作用,可以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釋放出氧氣,有效的改善了空氣質量。另外,林木葉片還有吸附空氣中的塵埃和有害氣體,從而起到凈化空氣的作用,為保護生態環境發揮著巨大作用。
2.1 分水嶺防風林造林技術。對水土流失的控制,關鍵是防止土壤被水侵蝕后隨水流失,因此防治地表徑流是關鍵。要實現對地表徑流的控制,從地表徑流起點實施控制最好,自分水嶺對水土流失治理實施控制,在分水嶺處營造防護林,不僅可以降低和減緩不良氣候帶來的襲擾,對于農作物的生長環境效果良好。在分水嶺實施防護林營造時,沿著分水嶺實施合理配置,防護林的栽植寬度隨嶺脊的寬度來控制。一般來講,走勢比較寬闊平坦的嶺脊兩側大部是基本農田,水土流失的現象并不嚴重,與之相反的是風、霜、寒、凍等自然災害常常襲擾農田,如此,營造農田防護林極其必要。
2.2 水流調節林造林技術。營造水流調節林對于控制水土流失具有一定的效應,在緩坡地帶營造水流調節林,可以滯緩水土流失的速度,減輕地表土壤沖蝕,造林位置應掌握在坡地的中間地帶,能夠更好地實現水土流失的預防。一方面水流調節林能有效降低地面徑流速度,另一方面促進了地面吸收下滲的天然降水,地表水經下滲轉為地下水,水土流失強度得到了明顯的遏制。
2.3 溝邊溝頭堤岸防蝕林造林技術。溝邊防蝕林的明顯功能是截住天然降水,減緩林帶下地表水徑流,進而控制溝壑持續坍塌。因此,溝頭防蝕林能夠有效避免天然降雨對溝頭的侵蝕,于已經被侵蝕的溝頭上方進水位置營造耐澇的喬木,并混合灌木,發展成喬灌混合林。營造溝頭林要注意必須以順水流的方向進行,實現對地表徑流水的過濾,減慢地表徑流的速度。堤岸防蝕林可以對堤岸實時防護,堤岸附近植被覆蓋率往往較低,土質相對松散,土壤最易隨水流而走。通過營造灌木、喬木林,可以避免岸邊土壤受到流水的侵蝕,實現溝壑水土流失控制的目的。2.4 溝底防護林造林技術。于被侵蝕的溝底營造防護林,可以有效防止地表流水帶走的泥沙流到河道內堵塞河道。于被侵蝕的溝底營造防護林,應注意分清類別,選擇水流量不大的地方,以柳樹作為溝底防護林的樹種最佳,可以有效降低溝底水流的速度,從而避免水流對河岸溝底所造成的強大沖擊。
[1]高慶軍.淺談水土流失治理中林業技術措施的應用 [J].水利科技與經濟,2005,2(01):123~125.
[2]武劍.水土流失治理中林業技術措施的應用 [J].現代園藝,2013,2(14):99~101.
[3]劉應權.探討水土流失治理中林業技術的有效應用 [J].大科技,2014,2(2):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