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瑞
(綏中縣網戶鄉合作經濟經營管理站,遼寧 綏中 125200)
商業保險參與農業保險的現狀及思考
陳文瑞
(綏中縣網戶鄉合作經濟經營管理站,遼寧 綏中 125200)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國務院常務會議于2012年10月通過《農業保險條例》,已于2013年3月1日起施行。《農業保險條例》以自主自愿方式確定統分結合的農業保險經營模式;以政策扶持形式提供商業保險公司經營農業保險的發展支持。國外農業保險有4種模式:國有化商業化混合模式,私有保險公司可享受優惠政策(美國、巴西);國有化模式,由國有保險公司獨營(加拿大、菲律賓);政府提供補貼的商業模式(印度、意大利);互助合作化模式(日本、法國)。
目前,我國農民作為農業保險中的主體,其是否愿意購買農業保險主要受4個因素影響:第一,農民收入不穩定。農民自發購買農業保險的經濟基礎脆弱,自然災害的高損失率必然導致高費率,農民缺乏足夠的參保資金。第二,缺乏風險意識。部分農民對保險作用認識不足,且對自然災害有僥幸心理;農業保險的宣傳普及率低,導致農民保險意識淡漠,阻礙了農民投保農業保險的積極性。第三,政府補貼。災害發生后,政府常常給予補貼,補貼越高,農民對農業保險的積極性就越低,依靠政府補貼抵御風險。第四,隨波逐流。尤其是受周邊德高望重的農民影響大。
《農業保險條例》規定:國家支持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保險, 健全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農業涉及國家戰略安全,需通過公共部門提供低保費條件下的保險供給,政策性保險屬性明顯。農業保險具有政策屬性,農業保險的高風險、分散化的特點明顯,經營主體的虧損風險大,運營不適宜完全依靠商業化。通過實踐發現,被保險人投保后騙保或對保險標的的管理不善,農業保險需要政府參與行業監管,可對保險制度加強規范,還可采取政府特有的手段,如實行強制保險、嚴格監管等,減輕農業保險中難度大、成本高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
江蘇省揚州市從2007年政策性農業保險創辦以來,由中國人保財險公司代辦模式向與政府聯辦共保模式的轉變,政府與保險公司的承擔比例由6∶4轉變為5∶5。揚州市的水稻、油菜、小麥、棉花等種植業的承保率達到95%以上,平均畝保險費用600元。另外,保險公司還開發了蛋鴨、肉鴨、仔鵝、水生蔬菜等特色保險品種。以2013年為例,揚州市政策農業保險承擔50多億元的風險金額、支付賠款4300多萬元,25萬農戶受益。
2007~2011年,內蒙古喀喇沁旗人保財險公司與政府聯辦共保農業保險,農戶根據需求在政府協助下選擇農業保險,投保能繁母豬、奶牛、大豆、小麥和玉米等農業險種;喀喇沁旗2010年種植險保費,分別由中央、自治區、赤峰市、旗縣區、農戶承擔40%、45%、2%、3%、10%;能繁母豬保費,分別由中央、自治區、赤峰市、旗縣區、農戶承擔50%、20%、10%、10%、10%;奶牛保費,分別由中央、自治區、赤峰市、旗縣區、農戶承擔30%、50%、2%、3%、15%。
農業保險發揮著社會經濟“穩定器”“推進器”的功能,保障農民經濟利益、解決農業風險問題、促進農業生產發展。目前,城市保險市場競爭白熱化、趨于飽和,開拓農業保險市場,既利于商業保險產生新的經濟增長點,又利于商業保險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