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保險”的“三農”新機遇
本欄目由山東省農業廳種植業管理處(農業保險處)協辦
近年來,互聯網思維和互聯網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日益廣泛,給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服務等帶來了深刻變革,“互聯網+”現代農業取得了可喜成果。
事實上,關于“互聯網+三農+保險”的發展前景,相關部門早有預見。農業部副部長屈冬玉曾在公開發言中表示,要把握時代機遇,眾籌共享,合力推動“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為農業農村經濟實現“彎道超車”和“跨越發展”提供新動力。
“‘三農’保險市場的迅速發展激發了市場潛力,也提升了相關保險服務和產品的創新能力。”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博士后賈英姿在接受《農村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自2007年中央財政實施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政策以來,我國農業保險服務“三農”能力顯著增強。
據保監會統計,截至2015年11月,中央財經保費補貼型農業保險產品升級工作共涉及3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15類農作物和6類養殖品種共計738個農業保險產品,22家保險公司。2014年,農業保險實現保費收入325.7億元,同比增長6.2%;提供風險保障1.66萬億元,同比增長19.6%;參保農戶2.47億戶次,同比增長15.71%;水稻、小麥、玉米三大口糧作物的承保覆蓋率平均超過60%。然而,其發展中也暴露出基礎數據管理體系薄弱等問題,制約了農業保險的持續健康發展和功能作用的進一步發揮。為此,國家相關部門多次出臺政策,加快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強有力地支持了保險企業運用互聯網服務“三農”的探索和實踐。
農村互聯網保險的發展作為一個新的增長點,讓農民真正享受到互聯網金融帶來的便利,已成為眾多保險機構的共識。
據了解,中華財險目前已在“互聯網+農業保險”的道路上進行了深入探索。該公司以與國家農業信息中心共同成立的“農業保險地理信息技術聯合實驗室”為依托,建立了以互聯網運用、衛星遙感、無人機航拍及手持移動設備共同組成的“天、空、地”一體化查勘定損的種植險應用體系。
此外,通過“互聯網+保險”還可以促進農戶貸款難問題的解決。
日前,京東金融集團宣布將與保險機構在農村金融領域建立長期、全面、多層次的合作,具體合作領域為涉農金融服務產品創新、擴大農村金融服務范圍、農村金融移動化等,以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水平和風險管理水平,共同努力實現支農、惠農的多贏目標。
農村土地市場的快速發展,也激發了土地流轉市場對保險的需求。“雖然目前業務主要在線下開展,尚未轉移到線上平臺操作,但互聯網保險方式必然是大勢所趨。”賈英姿舉例,2014年8月10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提出“要拓展‘三農’保險廣度和深度,積極發展農村小額貸款保險”。
“從目前的實踐情況看,在農村土地市場,保險機構利用‘保證保險’進行產品和服務創新,有效地增強了農村小額貸款者的抵押品價值和融資能力。”賈英姿認為華安保險公司的“土地收益保證貸款保證保險”——“收益保”產品是其中第一批成功的實踐者。
(農金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