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春錫 鹿秀云
(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河北保定071000)
馬鈴薯黃萎病綜合防治技術
蔡春錫 鹿秀云
(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河北保定071000)
十二五以來,馬鈴薯已成為我國第四大主糧作物。黃萎病是馬鈴薯上危害嚴重的難防土傳病害,在馬鈴薯初花期發病,盛花期過后即達到高峰,減產達30%~50%以上,造成巨大經濟損失。河北省冀中南地區一直是我國重要的產棉區,多年的棉花連作導致棉花黃萎病發生嚴重,土壤中積累了大量的黃萎菌。近年來冀中南地區植棉面積迅速下滑,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種植馬鈴薯。研究證明棉田的黃萎菌同樣能夠侵染馬鈴薯引起馬鈴薯黃萎病,給馬鈴薯的安全生產造成嚴重的威脅。因此,搞好馬鈴薯黃萎病的防治是保證馬鈴薯安全生產、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措施,也是目前河北省馬鈴薯生產上亟待解決的問題。
1.1 發病時期。馬鈴薯黃萎病在苗期的發病癥狀不明顯,開花后開始出現癥狀,盛花期過后即達到高峰。
1.2 發病部位與主要癥狀。黃萎病在馬鈴薯植株的葉片、根莖和薯塊上均有明顯癥狀。病葉:馬鈴薯植株感病后,通常下部葉片首先發病,逐漸沿植株向上發展;或者開始時只有一條莖或莖一側的小枝葉片萎蔫。發病初期,病葉由葉尖沿葉緣以及主脈間出現褪綠黃斑,并從葉脈逐漸向內黃化,邊緣變軟,葉片下垂;隨著病情加重,整個葉片由黃變褐干枯,全部復葉枯死,不脫落。根莖:發病初期無明顯癥狀;葉片上有明顯癥狀的植株,根莖處的維管束首先變褐色,后期地上莖的維管束也變褐色。病薯:自蒂部開始,維管束變淡褐色或褐色,但無水漬狀特征。大部分病薯端部的維管束很少變色。縱切病薯時,多見“八”字形或“半圓”形的變色環。
2.1 種薯帶病和土壤帶菌。病薯和發病的馬鈴薯重茬地,是黃萎病發病的重要原因。
2.2 品種抗病性。據調查,在相同栽培條件下,馬鈴薯不同品種間的發病率有顯著差別,從病情發展速度看,也有明顯差異,說明馬鈴薯品種對黃萎病存在抗病性。
2.3 環境條件。馬鈴薯黃萎菌喜溫暖(20℃~30℃)高濕的條件。灌水過多,不僅有利于病菌傳播,而且能促使土溫降低,導致根部傷口不易愈合;地勢低洼,土質黏重、陰濕,施用未腐熟糞肥,均有利于馬鈴薯黃萎病發生,加重病情。
馬鈴薯黃萎病為系統性侵染病害,一旦侵染,全株發病,難于防治,因此該病害的控制應重在預防,主要依靠嚴格控制種薯質量、選育抗病品種、改善栽培條件,輔以化學藥劑和微生物殺菌劑防治。
3.1 嚴格控制種薯質量。馬鈴薯黃萎病可以通過種薯帶菌傳播,因此要嚴格控制馬鈴薯種薯的質量,確保使用無病種薯。購買種薯時,可隨機抽取一定數量種薯,縱切檢查種薯是否具有典型“八”字形或“半圓”形的變色環;播種前切種薯時,淘汰掉具有典型“八”字形或“半圓”形的變色環的薯塊,并及時將切刀用75%酒精消毒。通過以上兩種措施可保證馬鈴薯種薯質量。
3.2 選育適合的抗病品種。利用抗性品種栽培是最直接、最經濟有效的防治馬鈴薯黃萎病的措施。目前,完全對黃萎菌免疫的馬鈴薯栽培品種尚未發現,但品種之間存在明顯的抗病性差異。研究證明,大白花、青薯9號、底西芮、克新1號、秦紫1號等幾個品種對馬鈴薯黃萎病具有較好的抗病性。目前河北省主栽品種荷蘭15號對黃萎病表現了耐病甚至感病,有可能引起馬鈴薯黃萎病的爆發,因此生產上應重視馬鈴薯抗病品種的選擇應用。
3.3 改善栽培條件。起壟作畦,適時播種,避開春季凍害及雨季。科學施肥,盡量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注意晴天澆水,勿大水漫灌,灌水后及時中耕。開花期后和塊莖膨大期要澆足水。輪作倒茬、收獲后要及時清除田間病殘體,減少菌源。以上栽培措施均有利于防控馬鈴薯黃萎病。
3.4 化學防治
3.4.1 土壤消毒。施用威百畝或苯萊特進行土壤熏蒸,可降低黃萎病發生。
3.4.2 薯塊消毒。播種前將50%多菌靈200g、75%農用鏈霉素50g與滑石粉2kg充分混勻,與100kg切好的種薯進行拌種,拌種后放置陰涼處4~5d后播種。
3.5 生物防治。目前,雖然化學防治仍是對黃萎病防治的一項主要措施,但極易污染環境,殺死其他有益微生物,不利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利用生防菌是一種有效的防治途徑。采用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制、保定市科綠豐生化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微生物農藥—鑫知農“10億活芽孢/g枯草芽胞桿菌可濕性粉劑”(產品登記號PD20101654)2kg拌種或滴灌,可有效防治馬鈴薯黃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