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文超 魯學軍
(唐山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河北唐山063000)
刺果瓜的危害及防控
許文超 魯學軍
(唐山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河北唐山063000)
本文介紹了刺果瓜的特征特性,分析了其存在的危害性,并總結了相應的防控措施。
外來入侵植物;刺果瓜;危害;防控對策
2016年9月,在唐山市豐南區發現一種葫蘆科植物,經查閱相關資料并經實驗室鑒定為刺果瓜,屬外來入侵植物。為了便于對該種雜草的研究和防控工作,現將刺果瓜的形態特征、生物學特性、危害及防控對策做如下介紹。
1.1 秧苗。子葉與普通的黃瓜子葉相似,橢圓形,背上散布毛刺。子葉下面的胚軸也有許多短毛。莖長4~8m,最長可達10m以上,具有縱向排列的棱槽,其上散生毛刺,在葉子著生處毛尤其多。通過分岔的卷須攀援生長,卷須3~5裂。
1.2 葉片。圓形或卵圓形,長和寬近等長,6~20cm;具有3~5角或裂,裂片三角形;葉基深缺刻,葉緣具有鋸齒,葉兩面微糙;葉柄長,具短柔毛。
1.3 花。雌雄同株。雄花排列成總狀花序或頭狀聚傘花序;花序梗長10~20cm,具有短、柔毛;花托長4~5mm,具有柔毛;花萼長約1mm,披針形至錐形;花冠直徑8~14mm,白色至淡黃綠色,具有綠色脈,三角形至披針形,長3~4mm;雌花較小,聚成頭狀,無柄,10~15朵著生在1~2cm長的花序梗頂端。花期5~10月。
1.4 果實。果實3~20個簇生,長卵圓形,長度10~15mm,頂端尖,似小黃瓜,其上密布長剛毛,內含種子1枚,果期7~11月。
刺果瓜為葫蘆科野胡瓜屬1年生匍匐或攀緣草本植物。刺果瓜春季出苗,生長快,迅速向四周地面擴展蔓延或攀緣鄰近的樹木向高處空間迅速發展。一株生長良好的刺果瓜,藤蔓的長度可達10m,可結數十粒種子,多者可達百余粒。當年出苗晚的刺果瓜,生長不茂盛,果實小,結籽量少。花期6~10月,果期7~11月,以種子繁殖。植株抗寒性較強,秋季10月底至11月初當其它草本植物枯黃時它仍可為綠色。刺果瓜的適生性強,在公路邊、荒地、山坡、灌木叢、樹林中均可生長。在背陰濕潤的環境中比在陽光充足的環境中生長更加茂盛,且具有生長速度快、繁殖率高、傳播途徑多等特征。
刺果瓜具有強烈的侵占能力,在農田和非耕地都有發生,侵襲當地植物。刺瓜果在山林中、圍墻、籬笆、風景區、居民小區、水庫邊、森林動物園內等處都有大量茂盛的生長,并迅速向四周擴展蔓延或迅速向高處攀緣,所覆蓋區域內當地的草本植物幾乎不能存活,成片的灌木和部分樹木被纏繞而枯死,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性極大[1]。目前,唐山豐南地區刺果瓜的發生面積雖然不大,但危害也十分嚴重。
刺果瓜在河北省的出苗和生長期為4~10月份,其間種子可隨時出苗,因此,通過一次防治難以控制危害。目前,國內外對刺果瓜的防治尚未建立起有效的防控技術體系,主要是通過加強普查與檢疫工作,做到及時發現、及時防除,將其徹底消滅在小范圍發生區域之內。主要的防控技術措施如下:
4.1 普查與監測。唐山目前僅在豐南區發現,應及時組織技術人員對其周邊縣區進行普查和監測,明確發生范圍,做到早發現、早防除,將其徹底消滅在小范圍發生區域之內。如果刺果瓜迅速擴展蔓延開來,很難做到徹底防除,生態系統將會受到嚴重破壞。刺果瓜的防除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須進行連續科學防控,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4.2 農業及生態防治。作物的合理輪作、間作,建議與矮稈作物進行輪作。也可采用地膜覆蓋控草。結合抗旱節水技術,采用“全膜雙壟覆蓋”技術,利用膜下的高溫殺死刺果瓜的幼苗。
4.3 化學防除。應積極開展化學除草劑的篩選試驗研究和技術推廣。在發生面積大不易人工防除的情況下,使用化學除草劑進行防除。在農田地區選用煙嘧磺隆、阿特拉津油、硝磺草酮等除草劑,在非農田地區可選用草甘膦、草銨膦、敵草快、莠去津等除草劑。
[1]張淑梅,王青,姜學品,等.大連地區外來植物——刺果瓜對大連生態的影響及防治對策[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30(3):355~358.
[2]邵秀玲,梁成珠,魏曉棠,等.警惕一種外來有害雜草刺果藤[J].植物檢疫,2006,20(5):303~305.
河北省科技廳項目“外來入侵植物刺果瓜綜合防治技術研究”編號15226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