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峰,徐勤青,魏學文,王琰
(山東省棉花生產技術指導站,山東 濟南 250013)
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山東棉花生產穩定發展的路徑選擇
王桂峰,徐勤青,魏學文,王琰
(山東省棉花生產技術指導站,山東 濟南 250013)
由于棉花生產成本過高、自然和市場風險防控復雜、植棉效益低等原因,山東省棉花產業發展受挫。本文分析了新形勢下山東棉花產業對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并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角提出了山東棉花生產穩定發展的基本思路、有效路徑。
山東;棉花;結構性問題;供給測改革
山東是全國重要的棉花生產、加工、流通、紡織、貿易大省,多年來棉花種植面積、產量位居全國第二位。發展棉花生產,提升壯大棉花產業,對棉區農民增收乃至全省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大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近年來,山東省棉花生產面臨多方面不利因素影響,至2016年植棉面積已連續九年加速下降[1,2],植棉比較效益低、生產與市場脫節嚴重、產業性技術性矛盾交織。但棉花仍是重要經濟作物和戰略物資,棉花產業仍是產業關聯度高、產業鏈長、高社會就業率的基礎性、戰略性民生產業。新常態下,包括棉花種植業在內的整個農業發展,總量已不再是問題,高端、優質、標準、安全的農產品明顯供給不足[3]。棉花生產結構性問題是諸多問題的焦點所在,主要表現在棉花品種結構、品質結構、產品結構、生產結構、經營結構和產業結構、區域結構等多方面供需失衡,棉花產業協調性差且創新能力嚴重不足[4,5]。深入推進山東省棉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轉變棉花生產方式,將過去追求數量產量的總量思維,轉變到總量、質量、效益平衡發展上來,走“以質量保規模”的發展新路子,實現棉花數量生產經營到棉花質量經濟的轉型,著力構建山東現代棉花生產體系與產業技術體系,增強山東棉花產業優質高效生產供給能力,促進棉花產業提質增效和穩定持續發展。
首先,從農業資源開發利用情況來看,黃河三角洲地區、黃河故道區域、沿黃河兩岸、渤海灣濱海地區近千萬畝鹽堿、旱薄地最適宜種植的作物就是棉花。棉花具有耐旱、耐鹽堿、抗逆性強的特性,是改良鹽堿地、旱薄地的最優經濟作物。從自然、技術、經濟、社會、環境五個方面分析比較,在上述地區,棉花作為重要的傳統經濟作物或大宗農產品,仍然占據不可替代的位置,棉花產業的穩定持續發展對區域經濟社會整體具有良好的正向溢出效應。在上述地區,一旦徹底放棄棉花生產,極有可能造成大面積的土地撂荒,加劇部分地區糧棉爭地矛盾,還可能導致這些傳統棉作土地重蹈鹽堿化、鹽漬化覆轍,造成農業土地資源、水資源的巨大浪費[1,6,7]。
1.1穩定棉花生產是保障棉花產業安全的需要
棉花生產周期較長、生產不易調整,供求彈性較低,其弱質性、不穩定性明顯高于其他作物,使得棉花極易受到國際經濟貿易形勢影響而被操控。山東作為紡織大省,棉花加工、紡織、印染、服裝等門類齊全,紗產量占全國的1/4,棉花加工紡織服裝業出口居全國第一。山東紡織業年消耗原棉400多萬噸,而目前本省原棉產量每年只有50多萬噸,供需缺口巨大,絕大部分原棉需要進口和調配新疆棉。長此以往,山東省紡織業穩定發展存在很大風險。近年來,我國棉花的貿易條件、環境趨緊,著眼于重要戰略物資有效供給安全,棉花生產基礎地位不應動搖。保持山東比較優勢棉區、穩定保護區棉花生產,有利于規避重大自然災害或國際市場特殊環境下使棉花有效供給不能保障又受制于外部的風險[8,9]。
因此,作為除新疆外的全國第一棉花生產大省和全國第一棉花產業大省,從農業現代化全局和國家“一帶一路”戰略認識高度,需要對山東棉花及棉花產業的地位、安全性以及穩定持續發展的重要性更新觀念,再認識、再定位。
1.2穩定棉花生產對山東省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在重點棉區,棉花產業仍然是支柱和優勢產業,生產規模大,產業配套能力、水平、經濟效益較高,社會就業和農民增收能力強。2015年,山東省棉花收購加工企業389家,規模以上紡織服裝企業4 344家,紡織品服裝(包含純棉、化纖、混紡類)出口創匯216億美元,全產業鏈有從業人員800萬~1 000萬人,并且保持了貿易順差地位。棉花在主產棉縣農民增收份額中占很大比重,也是地方政府公共預算的主要稅源。棉花生產對棉區農民生活、就業、社會穩定影響很大。穩定棉花生產,增加棉農收入,壯大棉花產業,發展新型棉花經濟,在農村區域經濟和農業生產中仍然具有特殊重要地位,對山東省經濟社會發展仍然具有長期的戰略意義[8,9]。
肝癌為臨床常見惡性腫瘤,發病隱匿,多數患者出現臨床癥狀時已為晚期,5年存活率<10%。因此,肝癌早期診斷具有重要意義,甲胎蛋白(AFP)為臨床診斷肝癌的常見血清腫瘤標記物,但其敏感性約39%~64%,特異性約為76%~91%,易出現誤診、漏診情況,給臨床診斷和治療帶來不便[1]。研究指出[2],肝癌組織因各因素導致PIVKA-II釋放入血,但其作用機制尚未完全明確。
2.1優化生產結構布局,穩定優勢區域棉花產能
引導農民尊重和適應市場變化規律,因地制宜發展棉花生產。黃河三角洲棉區要利用棉花抗鹽、耐瘠、節水的特點,發揮鹽堿地多、植棉規模效益優勢,充分從長規劃保障棉花生產經營機制體制;魯西南棉區要總結創新棉花-大蒜(瓜、菜)、糧棉間套復種高產高效的經驗,完善配套措施,發揮光熱資源和技術、社會優勢,穩定提升兩熟高效棉生產規模;魯西北棉區要根據生產、市場環境條件合理安排棉花生產,通過耕作制度試驗改革,因地制宜發展麥棉、棉薯(瓜、菜)套種及棉花與花生、馬鈴薯、蔬菜等作物間作和輪作,穩定適宜植棉面積。鼓勵棉田向植棉大戶和植棉能手集中,逐步實現棉花的區域化種植、規模化生產、規范化管理、產業化經營,確保山東省棉花產能基本穩定和植棉恢復性增長[7]。
2.2優化山東棉花經營體系,降低生產成本
目前,我國經濟社會正發生深刻變遷,農村勞動力快速減少,棉農的整體文化科技素質偏低現象愈加明顯。棉花生產還相對處于勞動密集型、土地密集型、資本密集型商品生產運營階段。勞動力成本增長快、分散的小生產形式、比較勞動生產率低,已成為山東棉花生產總成本過快上漲、生產效率走低的重要因素。綜合分析,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降低棉花生產成本。
2.2.1 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按照國家農地“三權分置”的意見,通過經營權流轉、股份合作、代耕代種、土地托管等多種方式,加快發展土地流轉型、土地入股型、服務帶動型等多種形式規模經營。加快棉花生產土地流轉,適度擴大棉花生產規模,鼓勵棉農采取土地互換、轉包、出租、入股等方式流轉土地。實現集約化、規模化利用土地,為棉花生產管理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集約化創造條件空間。
2.2.2 加快培育新型棉花經營主體 讓更少的職業化主體經營更多的棉田,使棉業持續發展。加大對棉花聯戶經營、家庭農場、職業化棉農、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產業化龍頭企業以及進城回鄉下鄉創業新棉農等新型棉花經營主體的培育,為其提供相應的政策和技術支持,幫助其解決生產、技術、市場等難題,鼓勵各類棉花生產主體投入到棉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程中。同時,還要注重發揮棉花加工、紡織企業分析判斷市場和技術開發能力的積極作用,促進棉農與棉企的對接融合,確立市場需求導向,引導生產方向。
2.2.3 大力推進農機農藝深度融合 結合國家和省項目的實施,推動棉花生產農機農藝融合集成技術試驗示范,提高棉花生產比較勞動生產率。在東營、濱州等生產規模化程度相對較高植棉區積極推進棉花機械化采收和生產全程機械化、標準化。
2.2.4 開展多元化社會化服務 積極探索鼓勵各種形式的專業化服務組織,提高裝備條件和服務能力,為棉農提供耕、種、管、收、儲、運、加、貿和病蟲防控社會化系列服務,多方面、多時空減少棉農勞動投入[10,11]。
2.3推進生產方式轉變,發展棉花新產業模式、新業態
山東棉花產業正處在經濟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期。應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加快山東棉花產業新舊動能接續轉換,保持棉花產業經濟穩定增長,加速邁向中高端水平。要不斷創新棉業生產模式、產業模式和棉花產業技術經濟社會新業態,把市場機制放在指導棉花生產的重要地位。在棉花品種和技術研發方面,要從過去以生產導向轉變為以市場需求導向。積極探索棉花生產與資本、技術、資源對接產生最大效率的棉業發展產業模式及商業模式。鼓勵棉花研發機構與新型棉花生產經營主體、棉紡企業合作,促進技術與產業、資本結合,使棉花科技創新成果及其動力符合棉花加工、紡織企業需求,提高山東棉花產品及棉花產業國際競爭力。在產業融合方面,依托棉紡企業、加工企業積極發展棉花訂單生產、電商棉業、中外合作棉花產業園區、棉花技術集成區站點和第三方棉花物流企業,建立新型的高效棉花產供銷體系,減少棉花生產、市場信息不對稱性,降低棉花物流成本,減少市場波動的不利影響;根據棉花生產自然屬性、要素條件,大力發展棉花生產“一村一品”、棉花生產經營“一鄉一業”的棉花工業化原料產業模式;引導植棉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組織對接棉花加工企業,進入棉花現貨與遠期交易市場,充分利用棉花保險、棉花期貨金融手段,推動三產融合。依靠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把傳統棉業產業發展方式調整轉移到新的市場化、國際化路徑上,形成產業+育繁推+產學研的市場化棉花產業融合發展機制體制,提高棉業綜合效益,提高產業國際競爭力[4,9,12]。
2.4實施“互聯網+”現代棉業,提升棉花產業創新能力
“互聯網+”現代農業的蓬勃興起,已成為促進產業融合競爭力快速提高的強力抓手[13]。據4月20日騰訊研究院發布的《中國“互聯網+”數字經濟指數(2017)》報告顯示,2016年全國數字經濟已占據全國GDP總量三成,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互聯網+”數字經濟指數每增長一個點,GDP就能大致增長1 406.02億元。截至2016年底,我國“互聯網+”數字經濟指數增加了161.95點。據此估算,2016年全國數字經濟總量達到22.77萬億元,占全國GDP總量的30.61%,對GDP的拉動效應明顯[14]。棉花產業是傳統優勢產業,更是資本密集型、土地密集型、勞動密集型產業,要強化借助“互聯網+”工具與棉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結合力度,通過互聯網盤活區域棉花生產要素,從多個維度研究推進“互聯網+”現代棉業發展的思路與實踐。加強“互聯網+”與棉花綠色高效生產方式結合,積極發展生產型、經營型、市場信息型、社會化服務型、棉花產品貿易型電商等新型電商服務業態,提升棉花生產的精細度和價值含量;加強“互聯網+”與新型經營主體培育結合,通過電商培訓、專項扶持,使之成為農村“互聯網+”棉業的示范者和引路人;加強“互聯網+”與棉花專家團隊結合,發揮山東省棉花技術推廣體系、山東省棉花專家顧問分團、山東省棉花學會、國家和山東省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以及各級農業科技推廣服務平臺作用,實現棉花多層級科研人才、技術推廣人員和新型棉花生產經營主體溝通交流和信息共享;加強“互聯網+”與棉花生產、加工、流通、紡織、貿易結合,實現棉花公司+基地+農戶、棉花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等發展模式的深度融合,形成系列化線上線下有機結合的新棉業業態。
2.5提升棉花質量,創建區域優勢地標棉花品牌
品牌農產品是市場化搜索引擎巨量商品數據庫中最易購的信任品,是棉花生產與市場結合通道中成本最低的一種便捷式營銷渠道。實施棉花區域地標品牌戰略是市場細分、化解棉花同質競爭的有效手段。要充分利用山東省魯西南高效棉區、魯北濱海鹽堿地、魯西北黃河故道棉區特定的地域適宜品種、環境、種植方式以及文化歷史傳承所形成的特定棉花品質,打造山東省地標棉花品牌[1,15]。促進山東省棉花生產發展方式由“數量型競爭”的低端產能過剩路線向“高品質、高附加值、高盈利”的質量型品牌路線轉變,提升山東省棉花產業市場競爭力。要積極做好棉花區域品牌化訂單式生產經營,研究實踐濱州良好棉花以及區域自然棉花、生態棉花、有機棉花品牌標準試驗示范。要以區域棉花地標品牌創建為切入點,因地制宜地推進各地的棉花生產、加工、紡織(工業化、國際化紡織與傳統家紡)流通服務一體化,打造中高端及特色棉花種植生產供應鏈、拉長并形成棉花全產業價值鏈,開拓有國際競爭力的魯棉市場馳名系列優質生態棉花地標品牌化經營格局。
2.6抓好綠色生產、提質增效,增強棉花可持續發展能力
圍繞棉花市場化、國際化需求變化,以增加棉農收入、保障棉花有效供給為主要目標,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促進棉花生產發展由長期過度依賴資源、滿足量的需求,向綠色可持續、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
2.6.1 優化品種品質結構,搞好品種布局 根據棉區生產生態條件,在保障棉花產量的基礎上,選擇推廣比強度30 cN·tex-1以上、纖維長度30 mm以上的優良品種。實行品種區域化、規模化種植,提高纖維品質的一致性。棉花機械化采摘示范棉田,除注重纖維品質外,選用的品種還要注意株型適宜、早熟性、對脫葉劑敏感、含絮力適中等性狀[7,16]。
2.6.2 推廣綠色生態環保棉花生產技術 大力推廣綠色生物防控技術。采用物理誘殺和生物農藥等方法控制病蟲危害;使用選擇性殺蟲劑防治棉田害蟲,保護天敵;改進施藥方法,采用對天敵較為安全的內吸性藥劑隨種播施、拌種、包衣等施藥技術和生物防治技術。研究推廣有機肥料、生物肥取代無機肥;開展新型棉作制度、大農作生物多樣化區域結構試驗及規模化、輕簡化、組織化、標準化、機械化”五化同步試驗示范;區別化推進落實“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扎實開展測土配方施肥,改進施肥方式,應用緩控釋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有機肥資源利用,減少不合理化肥投入;推進棉稈還田肥料化利用技術。推廣厚度在0.01 mm以上的地膜,加大地膜回收和撿拾;推廣覆蓋效應較好、在規定時間內可以完全降解的地膜,消除“白色污染”[9]。
2.7堅持科技創新驅動,增強棉花生產科技支撐新動力
科學技術對勞動、資源、環境有相當程度的取代性、置換性。把握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歷史性機遇,堅持產業創新驅動思維,把科技興棉首先轉化為質量興棉具體實踐路徑上來。
2.7.1 抓好輕簡化植棉技術推廣應用 輕簡化植棉技術已成為當今棉花生產配套必備的技術創新合成體系,對傳統植棉生產要素具有一定程度高效替代作用,是現代棉花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的生產業態。采用輕簡化栽培技術,推廣棉花精量、半精量播種、簡化栽培,應用緩控肥及種肥同播技術,減少繁瑣的管理環節,減少管理用工。
2.7.2 提高傳統實用增產技術的到位率 抓好棉花地膜覆蓋、足墑下種、適時播種、合理密植、化學調控、病蟲防控、測土配方等實用增產技術。搞好田間地頭技術培訓和指導,把實用增產技術送到農民手中。
2.7.3 搞好分類指導,提高技術針對性 魯西南棉區要針對麥棉、棉蒜(瓜、菜)間套復種的特點,搞好前后作物配套技術的應用,提高兩熟、三熟種植的整體效益。解決好雜交抗蟲棉生育期偏晚、種植過稀、拔柴過早的問題,提高生產效率和收入水平。魯西北等棉區根據棉田多轉向旱薄沙堿地的實際,重點推廣棉花防早衰生產技術。通過棉稈還田、培肥地力提高棉花產能。魯北棉區重點推廣鹽堿地棉花播種保苗和豐產栽培技術,促進棉花一播全苗、早發早熟和高產優質。三大棉區因地制宜進行耕作制度試驗創新,不斷提高復種指數和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總結形成高度市場化的棉經、棉糧、棉牧可以復制推廣的高效產業生產模式。通過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管理、機械化生產,提高生產效率和植棉收入。
2.7.4 建立完善棉花良繁及其更新配套技術支撐體系 建立標準化統一市場質量要求的棉花品種良繁技術產業保障體系,努力實現棉花遺傳品質、生產品質、加工品質與棉花產品商品品質的內在與商品性統一,提高棉花全產業鏈質量品質內涵[7,9,17]。
2.8落實棉花政策性保險,研究拓展現代金融業協力穩棉的實踐
棉花生長周期長,易受干旱、洪澇、雹災、病蟲害等自然風險。棉農多有依據上一年銷售價格進行種植決策、種植布局的習慣,易造成“棉賤傷農”市場風險。積極動員棉農參加現有棉花保險,努力擴大棉花政策性保險覆蓋范圍,力爭做到應保盡保、服務到位。借鑒國外棉花保險的有效形式和政府運作思路手段,堅持改革并發揮棉花保險在促進棉花生產、尤其是規模化種植中的風險防控作用。研究探索開展棉花預期收益、預期產量目標等保險形式以及棉花保險+期貨、期權等新型風險防控金融產品工具。要充分認識到棉花產業具有國際與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深入融合特點,特別是國內外經濟發展新理念、新模式、新科技向棉花產業發展的不斷涌入,棉花產品、棉花產業在一定程度上已有金融衍生品的態勢。要樹立現代棉業發展的國際視野,樹立系統性理念,找準支持支撐著力點,不斷探索創新棉區健全農業金融制度的基本思路,拓展農村規模化區域棉花產業融資平臺、路徑,總結現代金融業支持穩定棉業生產發展的新思路、新實踐[18]。
2.9把握棉花產業運行走勢,加強棉花產業政策調研
根據我國近年來棉花補貼政策的演變和經濟全球化的走勢,總結創新內地主產棉區棉花補貼政策在具體內容、方向、方式的適時調整和相關配套實施政策。在目前,要著眼于內地主產棉區棉花補貼機制設計,形成產業需求高端引導市場化運作的產學研同向競爭合力的一體化新格局,大幅度提高棉花產業協同創新動能與競爭力,從而形成棉花新型經營主體與棉花品牌發育成長的良好社會化生態氛圍[5,11]。
2.10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創新,促進棉花技術產業創新發展
分析把握棉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切入點,對棉花全產業鏈要素資源運行模型進行深入評估,確立棉花生產與市場結合、從單純生產型技術創新向全產業鏈市場高端需求為導向的體制性轉移。
目前,山東棉花生產正處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的重要歷史機遇轉折期。大力推進山東棉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整合資源、合力確保優質專用棉花生產有效供給是一項長期規劃戰略發展目標,必須把現有棉花結構盡快調好調順調優。壓減棉花低端、高耗、低效生產,提高中高端品類產能供應,突出抓好棉花新型經營主體培育、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產業運行高效率體制機制建構和品牌創建,積極推進綠色高效生產方式,促進棉花供給質量契合市場化、國際化需要,努力使山東棉花產業供需關系在高效運營上實現新的平衡,走出一條高質量、低成本、低價格的棉花產業發展之路。
[1] 毛樹春. 山東棉花考察報告——棉花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在行動[J]. 中國棉麻流通經濟,2016(6):23-25.
[2] 毛樹春,雷亞平. 2016年棉花種植意向調查報告[J]. 中國棉麻流通經濟,2016(3):18-19.
[3] 毛樹春,李亞兵,雷亞平,等. 用“品質中高端”引領中國棉花產業發展——“十三五”中國棉花產業展望[J]. 農業展望,2016(12):40-44.
[4] 楊偉華,王延琴,周大云,等. 對棉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考[C]//中國農學會棉花分會2016年年會論文匯編.
[5] 王茂. 棉花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策略探析[J]. 現代商貿工業,2017(3):3-4.
[6] 牛娜. 山東省濱州市棉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踐與探索[J]. 中國棉花,2016,43(11):44-46.
[7] 張少紅. 山東省棉花種植區域現狀及未來發展方向[J]. 農業知識:致富與農資,2016(5):15-16.
[8] 孫瑋琪,趙洪亮,徐勤青,等. 山東省棉花生產轉型升級目標、實施途徑及建議[J]. 中國棉花,2016,43(2),1-5.
[9] 王廣春,代建龍,董合忠. 山東省棉花產業現狀與發展對策和建議[J]. 中國棉花,2016,43(7):5-7.
[10] 王桂峰. 黃河三角洲優質專用棉花產業帶發展實務與思考[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
[11] 郝杰. 中央一號文件出臺,為未來棉花目標價格改革定調[J]. 紡織服裝周刊,2017(5):16.
[12] 王力,韓亞麗. 中國棉花全要素生產率及其影響因素的區域性差異分析[J]. 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5):36-46.
[13] 潘啟龍. “互聯網+現代農業”的產業鏈融合創新分析[J]. 農業經濟,2017(3):10-13.
[14] 騰訊研究院. 《中國“互聯網+”數字經濟指數(2017)》報告[EB/OL]. http://www.tisi.org/4868 .
[15] 姚穆. 從“供給側”看提升棉花質量的迫切性[J]. 中國纖檢,2016(2):44-45.
[16] 陳鵬云,張軍. 我國棉花品種改良的方向與策略[J]. 山東農業科學,2017,49(2):163-167.
[17] 苗興武. 山東省東營市棉花提質增效的目標及政策措施建議[J]. 中國棉花,2017,44(3):45-46.
[18] 于謙林,劉喜民,徐勤青,等. 新形勢下山東棉花保險的發展與思考[J]. 中國棉花,2017,44(3):5-7.
StableDevelopmentPathChoiceofShandongCottonProductioninContextofSupply-SideStructuralReform
Wang Guifeng,Xu Qinqing,Wei Xuewen,Wang Yan
(CottonProductionTechnicalGuidanceStationofShandongProvince,Jinan250013,China)
Due to the undue high cost, intractable climatic and market risks and low benefit of cotton production, the development of cotton industry was suffered a setback in Shandong Province. Based on analyzing the importance of Shandong cotton industry o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we put forward the basic ideas and effective ways for stable and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handong cotton prod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Shandong; Cotton; Structural problem;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S562
A
1001-4942(2017)10-0156-06
10.14083/j.issn.1001-4942.2017.10.033
2017-05-15
農業部2016年糧棉油糖綠色高產高效創建項目;山東省農業廳2017年棉花提質增效技術模式集成示范項目
王桂峰(1964—),男,研究員,長期從事棉花生產與推廣技術指導及產業政策相關研究。E-mail:csdmhgz@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