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平王增池劉杰宋志虎
(1滄州職業技術學院河北滄州061000;2滄州市農林科學院河北滄州061000)
高職院校大學生不良行為現象與思考
孔德平1,2王增池1劉杰1宋志虎1,2
(1滄州職業技術學院河北滄州061000;2滄州市農林科學院河北滄州061000)
高職學生不良行為的產生,既與學生的內在主觀因素有關,又與社會不良風氣、家庭不良因素、心理疏導不及時、校園管理與教育不到位等外界因素有著密切關系。矯正不良行為應采取加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教育、正面引導、加強校園管理、營造良好的社會道德環境等措施,保障學生的健康成長。
高職院校;大學生;不良行為;思考
在高職院校中,學生的思想受到了不同思潮和社會不良風氣的沖擊,學生的不良行為比較突出,這些不良行為不僅給教育教學活動造成了一定的破壞和影響,而且損害了大學生的身心健康,不利于他們的成長。因此,調查高職院校大學生的不良行為的現狀,分析其產生的原因,提出矯正高職大學生不良行為的措施與方法,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保證其健康成長成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1 不思進取,混天度日。由于高職院校錄取分數比較低,學生文化知識基礎比較薄弱,一部分學生產生了厭學心理,不愛學習,經常逃課,對待學習則是應付了事。對集體活動一般很少參與,處于游離狀態,缺乏集體榮譽感。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來精神,漠不關心,不主動不積極,得過且過。
1.2 法律觀念淡薄,不懂法。有些學生做事沖動,不考慮后果,對法律知識了解的少,法律觀念淡薄,受古惑仔影片的影響,把江湖義氣看成是人生中第一位的事情,不辯是非,不懂法。
1.3 帶有不文明習慣。在學習生活中,有些學生經常表現出不文明行為,甚至成為了一種習慣,不以為恥。比如說話帶臟話粗話、不遵守紀律、抄襲作業、隨手扔垃圾、不愛護公物、吸煙、酗酒、亂涂亂畫、浪費水電等不文明行為。
1.4 心理不健康。心理一詞來自希臘語,帶有“靈魂”的意思。心理是心理活動的簡稱,也叫心理現象,是生物進化到高級階段時人腦的特殊功能。心理同腦相聯系,作為腦的機能或特性而產生和存在的,是腦對外部世界的反映。目前,高職大學生的心理總體上是健康的,但由于種種原因,有的可能產生不良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自卑、敏感、焦慮、抑郁或偏執、孤僻、攀比等。
1.5 自我管控能力差。自控能力是指人們能夠自覺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的能力[1]。有些學生癡迷于網絡中不能自拔,幾乎達到了手機不離手、游戲時時打的狀態,他們自己也知道癡迷于網絡的危害,但自控制力很差。還表現在上課說話、做小動作等行為上,但自己管不住自己,想改但總是堅持不了。
2.1 大學生內在主觀因素。高職大學生正處于趨于成熟而尚未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他們還沒有形成比較穩固的道德觀念和理想信念。家長和學校一般對學生的成績很重視,忽視了早期的思想品德和理想信念教育。很多大學生的善惡觀、榮辱觀、道德觀還不是很明確,對自己的人生目標、理想追求還不很確定。大學生具有求新取向,對社會上存在的各種新鮮事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但又缺乏足夠的是非辨別能力,從而導致了錯誤觀念和不良行為產生的可能性。
2.2 社會不良風氣影響。目前,大學校園越來越開放,與社會的聯系越來越緊密,社會上任何細小的波瀾都會影響到校園。當然,大學與校園的緊密結合對高職院校培養和造就時代需要、行業緊缺的人才有著重要的積極影響,但與此同時,大量不良的社會因素也以各種方式和途徑融入大學校園,出現在學生面前,刺激誘惑著學生[2]。比如,拜金主義思想市場很大,誘使有的學生采取一些違法手段實現對金錢的欲望;采取送禮、抄襲、請客等不正當手段追求名利的現象較多;暴力、色情等諸多不良信息通過網絡侵染學生的心靈,成為誘發學生產生不良行為的重要因素,等等。總之,社會上的各種不良因素直接刺激誘惑成為學生產生不良行為的重要而直接的外在因素。
2.3 家庭不良因素影響。家庭對孩子的成長起著重要作用。一部分大學生從小嬌生慣養,父母想盡辦法滿足他們的任何要求,一味遷就縱容,甚至默許或包庇孩子做出一些不良行為,導致他們形成了以自我中心、自私自利、愛慕虛榮、無責任心等不良性格;有的大學生家長存在暴力、專制、賭博等不良行為,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性格形成,更容易導致不良行為的發生。
2.4 心理疏導不及時。由于文化的特性,當學生自身出現心理問題的時候,往往不愿意找心理師咨詢,也不愿意向別人說起,導致心理問題向嚴重方向發展。有的高職院校配備的專職心理咨詢教師數量不足,對開展心理咨詢服務起到了限制作用。
2.5 校園管理與教育不到位。我國部分高職院校現行的學生管理理念和方式已經不適應新的時代要求和學生的心理變化及需要。學生管理工作多是體現在使學生遵紀守法、遵守校規校紀、保持校園正常教學秩序和穩定發展等方面,忽視了學生道德品質和綜合素質的培養。一些輔導員把日常工作局限在抽查學生遲到曠課情況、抽查宿舍衛生、評定助獎學金、調解學生間的一些矛盾等,多采取行政化的方式,說教訓導。
3.1 加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大學階段是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確立的重要階段,他們的道德觀念還不夠穩定,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根據大學生身心發展的階段性特點,要認真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引導和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并內化成堅定的信念,從而指導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進行實踐活動。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教育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能動性,摒棄單一的課堂灌輸的教學方式,采用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實踐教學方式,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得到思想的進步和道德的升華,從而成為一個品德高尚的、人格完善的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3.2 正面引導,形成積極向上的樂觀心態。要積極引導學生認真學習專業知識,掌握好立身社會、為人民服務的本領,正確對待物質和金錢的需要,防止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腐朽思想的侵蝕。要多開展文明行為教育活動,積極影響學生的行為,通過有意義的活動塑造大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完善大學生心理教育課程和設施,開展多種形式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及時疏導學生的心理問題,讓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樂觀心態。
3.3 加強校園管理,保證學生良好發展。高校的學生管理是保障高校教育教學正常運行的重要工作之一,對大學生的行為起到約束、調控和導向作用,從而保障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和發展。高校學生管理要以人為本,要把嚴格要求與尊重、信任相結合,把管理與服務有機的結合起來,避免在學生管理過程中出現粗暴管理,以平等的姿態對待學生,主動接近和了解每個學生,傾聽他們的思想和心聲,引導他們積極發揮優點,克服缺點,激發潛能,使每個學生得到正確和充分的發展。
3.4 營造良好的社會道德環境。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良好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了社會中出現的問題,正在積極的重新塑造良好的社會道德環境。要積極運用輿論力量宣傳良好的社會道德,通過大眾媒體公益廣告和大型戶外廣告形式擴大宣傳,引導廣大社會成員形成良好的道德自律習慣。同時,注重發揮榜樣的力量,樹立道德模范,使之成為道德建設的鮮活教材。要嚴厲懲治不法行為,減少不法行為的發生。把道德建設融入到日常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中,通過喜聞樂見的道德實踐活動的開展,使人們悅納自我、領悟崇高、感受光榮,從而成為自覺遵守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并樂于奉獻的人。在良好的社會道德環境中,大學生的道德行為表現勢必會更加理想。
[1]付曉娜.當代大學生校園不良行為及防治對策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4.
[2]侯瑋.大學生不良行為分析[J].山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9):91.
課題項目:滄州市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高職院校學生不良行為的矯正研究”的階段性成果